第七百四十八章 先知与科学绝不相容

    第七百四十八章 先知与科学绝不相容 (第2/3页)

    现在一想,李承乾明白了,当初的纸浆就是张阳所制,不过骊山纸经过几次改良配方后,现在又坚韧还能兼于书法,很是好用。

    长安城众多官吏所用的都是骊山纸。

    这种纸张很廉价,相比外面的宣纸与桑皮纸更便宜好用。

    一场老先生的哀悼俨然成了长孙无忌招揽人心的场所。

    这让李承乾心里很不舒服,他不喜欢舅舅这么做,父皇已经如此倚重他了。

    太子扫兴地离开了,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

    长孙无忌注意到了太子离开,也没有言语声张依旧与眼前这些士族攀谈。

    贞观十二年伊始,朝中坊间都很忙碌,李承乾闲暇之余也会来崇德坊走动。

    他注意到了张大安,此刻他独自一人坐在一处饼摊看着书籍。

    “觉得崇德坊如何?”李承乾笑着问道。

    “挺好的。”张大安随声附和,看到眼前的人是太子连忙行礼道:“殿下。”

    李承乾摆手示意他不要声张,笑道:“孤闲暇之余便会来这里走走,崇德坊能够建设好,多亏了张阳的建议。”

    张大安依旧是手不释卷,低头看着书。

    李承乾又道:“你还是一样,喜看书。”

    “看书时常能够给予下官开导,在辽东忙于治理,看书少了,回到长安之后,便时常看书,兄长也教导我要多看书,多思考,多想。”

    李承乾喝下一口茶水,“是张阳指导你开悟,才有了如今。”

    张大安这才放下书卷,“去年辽东赋税交给朝中有两百万石粮食,事实证明了辽东也可以成为富庶之地,为何朝中依旧不派人去治理?”

    闻言,李承乾的神色凝重,“大安,你能够治理辽东确实有才能,但你也年轻,辽东苦寒你也清楚,过了八月便再无作物可收,父皇对此还有顾虑。”

    张大安点头继续看书。

    “许敬宗去做什么了?”

    “说是带着大食使者去见兄长。”

    太子殿下与张大安有一句没一句地谈着话。

    礼部的青年翘楚太多了,张大安,张大象,裴行俭,狄知逊,这些人是礼部侍郎,他们可以外派到边关治理边关,也可以建设兵马。

    张大安文能治理辽东,还能带兵拿下高句丽的都城。

    裴行俭亦是如此,他带着三千兵马建设安西都护府,也可以在安西四镇建设兵马,与薛仁贵带着五千人就能够扫平天山,并且就靠着他们在西域拉起一支三万人的兵马驰援波斯。

    狄知逊经营的河西走廊,如今俨然成了河西富庶之地。

    这些人都是有才干之辈。

    若是换成长孙无忌,会让这些才能之辈继续留在门下。

    张阳则不同,他很果断地离开了朝堂,并且不再接触礼部事宜。

    此刻骊山,许敬宗带着大食使者穆斯阿布来到骊山村外,穆斯阿布是如今大食智者艾布的外孙。

    此人看起来三十岁左右,穿着一身破落的大食人特有的衣衫,他很瘦弱,皮肤黝黑,身上始终挂着金器,身后跟着几个大食仆人。

    许敬宗并不喜欢大食人,而让这个大食人来见县侯也是因为裴行俭是礼部的侍郎。

    当他听说裴行俭是张阳派去波斯的时候,他的第一个想法便是想要去骊山。

    而且让他见张阳也是中书省的意思。

    还不是因为火炮也是骊山所造,这一次穆斯阿布便铁了心要见张阳。

    并且事关大唐与大食是战是和。

    在这里等了一个时辰,倒是这个大食使者一直盘腿而坐,沉默不语。

    穆斯阿布光着脚没有穿鞋,其余的大食仆人也没有穿鞋。

    好像大食人不喜欢头发,这个穆斯阿布没有头发,他的仆人也没有头发。

    许敬宗来回踱步等着,见人终于从村子里出来,这才行礼道“县侯。”

    “老许,你以后可不要再带着人来骊山了,大将军正在试用火炮,以免被炸死了。”

    许敬宗的笑容僵硬在脸上,远处又响起了一声炸响,炸响之后又是传来几声狂笑。

    张阳打量着这几个大食人,想到现在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