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拖欠俸禄的皇帝

    第七百五十九章 拖欠俸禄的皇帝 (第2/3页)

   “不论张阳与二郎有多大的过节,俸禄总不该一直欠着。”

    思量了这些,李渊在奏章上开始书写,再是盖印后让人送去了宫中。

    到了夜里,李世民手捧着书卷正看着,骊山的书上写着的是一些读起来很生涩的知识,还是安排在骊山的宫人抄录带来。

    骊山的藏书阁可以随意给孩子们翻看,张阳一家子也不会介意宫人去看那些书卷。

    李世民看到了几个字眼很是疑惑,物质,行为主张与唯物论。

    这些观点很新鲜,书中主张唯物求实,以往没有听过这些。

    只是看了片刻,皇帝便放下了书卷,张阳是如何讲述这些生涩学识的。

    朕的那些孩子都能理解?

    看着也不像是他无的放矢,这些学识似乎都有其内在的道理。

    翻过一页便没有了,只有寥寥三页,窥见不得全貌,这些学识怎么从没听他与朕说过。

    “陛下,骊山送来的奏章。”

    身后传来了话语声,李世民颔首道:“放在甘露殿。”

    王公公又强调道:“这是太上皇让送来的。”

    “是在骊山住得清闲烦闷了?”

    李世民拿过奏章看了起来,这不看还好,看了之后神情很复杂。

    朕不给张阳俸禄,与父皇有何关系?

    心中气不打一处来,李世民因为那些文章对张阳有了一些赏识。

    现在这些赏识都已荡然无存。

    李世民怒斥道:“张阳卑鄙小人,朕定不会轻饶他。”

    一旁的侍卫当即单膝跪地朗声道:“陛下,卑职愿亲赴骊山捉拿。”

    李世民闻之瞪了眼这个侍卫,又是长叹一声回了立政殿。

    立政殿内,长孙皇后正在整理着要送去骊山的衣服,马上就要入夏,需要给孩子们换洗的衣服。

    “这些孩子在骊山进学什么都要自己来。”

    一旁的宫女帮着皇后整理这些衣服,也小声道:“皇子公主们懂事了不少,会自己洗漱,会自己洗衣服,还能编织藤条,甚至会跟着种地。”

    长孙皇后的脸上带着欣慰笑容,点头道:“多学一些也好。”

    说着话,注意到陛下是黑着脸回来了,这才放下衣物让人准备好晚上的饭食。

    膳食端到了面前,这些菜还都是老样子,色香味没有一样能够比肩骊山的。

    哪怕是一碗芹菜羹汤,骊山都能比宫里做得更好。

    李世民拿出奏章一边揉着鼻梁放松眼睛,讲道:“父皇来的奏章。”

    长孙皇后来了兴致,“父皇有话都是直接让人送到宫中,鲜有让人送来奏章。”

    话语正说着,长孙皇后拿起奏章便看了起来,原本的笑意僵硬在脸上。

    李世民犯难道:“观音婢以为如何?”

    皇后叹息道:“不过是两千石俸禄,就让人送去骊山。”

    宫里的日子也好转了,李世民很不情愿地承认这是张阳之前留下的开源节流之策带来的益处。

    自贞观十年开始,朝中又有几次对这开源节流之策有了许多变动,在节流这一块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将屯田的卫府官兵改制成折冲府之后,军中各地将领调换,兵马调遣又花去不少银钱。

    可总算是挺过去了,现在还有余钱能够修凿太液池。

    起初的开源之策,眼下还是处于收取赋税这个阶段,在朔方与河西走廊两地因为互市开办。

    朝中得到了不少益处,这些益处能够让朝中得到源源不断地银钱。

    李世民沉声道:“那就给他。”

    翌日,朝中就送去了该给张阳的禄米,整整两千石的禄米,没有多给一文钱。

    俸禄这笔账算是两清了,虽说心有不甘,李世民心里多少还是轻松了一些。

    再等河西走廊的赋税收个三两年,当初潼关建设的账目也可以两清。

    “陛下!徐御史求见。”

    御史台的徐孝德如今是御史中丞,以他的资历与能力将来也可以胜任御史大夫,也就是御史台的主官。

    如今还将他放在御史中丞,也就是御史台的二把手的位置,出于现在的朝堂形势,还是继续让魏征兼领御史大夫。

    李世民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