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文本兄一来准没好事

    第七百六十二章 文本兄一来准没好事 (第1/3页)

    张阳低下身看着河边的情况,雨水不断落在河边上,河水此刻很浑浊。

    李泰解释道:“其实三月到五月一直都是黄河的汛期。”

    闻言,李孝恭好奇道:“青雀是如何得知?”

    李泰嘿嘿笑着,“那都是前两年编撰括地志与地理之时学到的,关中老农也都清楚,三五月份是黄河最容易泛滥的时节,姐夫所担忧也无错,这个时候要防备。”

    “会淹了老夫的葡萄吗?”

    张阳抬头看着天皱眉道:“偶尔的雨天其实对葡萄与瓜果种植都是有好处的,今年的汛期来得比往年要晚,也不知道这场雨会下多久,若是下雨的天日短,倒是对作物有好处。”

    “下雨几天?”

    听他这么一会儿,张阳也会苦恼,揣着手道:“看天意吧,我怎么知道?”

    “老夫一百亩地的葡萄呀……”

    张阳抬头看了看天,雨水落下脸上还有些凉,能够预测下雨,也预测不了这场雨会下多久,除非现在能够上天看看云层的动向。

    可喜的是大唐会有天气预报的,张阳打算继续专研下去,作物耕种离不开天气变化的联系。

    可惜的是这天气预报根本不能算预报,只能说是一种根据当下形势来推测未来一两天可能出现的情况。

    有一种看云识天气的简陋感。

    “魏王殿下,阎大匠近日都在忙什么?”

    李泰回道:“忙着修凿太液池,说是还要在太液池的北面修建几处宫殿,之后再想问些什么,他也不说了。”

    “看来你父皇还想在龙首原建设宫殿。”

    “秦时有兴乐宫,阿房宫,汉时有未央宫,这些宫殿都在龙首原上,本就是一个建设宫殿的地方,父皇要在那里修建宫殿自然无可厚非。”

    李泰讲述着龙首原的由来,他觉得李世民一定会修建宫殿,而且就在龙首原上。

    事实上,唐时的大明宫确实修建在龙首原,不过大明宫并不是在贞观一朝建成的。

    关中环境一度因为开垦过度而贫瘠,长安城人口过多,几度不堪重负,后来才有了东都洛阳之说。

    而权力的中心离开了长安,往后的建设也就离开了大西北,任由大西北就这么荒芜下去。

    有时看着这里可爱的乡民,淳朴的民风,心中多有不甘。

    张阳也考虑过,围绕长安城建设工业,用工业将整个长安城围起来,如此便可以招收长安城内的劳动力,让这些劳动力迁出来。

    为此等到了长安城不堪重负的时候,也可以分担压力。

    目光看向广袤的关中平原,张阳不希望这里成为后世一千年后那样的贫瘠和荒芜。

    至少从现在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建设大西北就需要庞大的资源和人力。

    张阳思量着将整个关中的劳动力以及劳动资源都整合起来,来分配劳动力。

    这一点是朝中一直没有顾及到的。

    这是骊山开设技术院对未来的打算,人要技能才能成为更好的劳动力。

    人力资源离不开生产,骊山要掌握生产就必须要掌握人力资源。

    简而言之,光是骊山算上刚成年的壮年和老人,也就两百余口人。

    这么点人根本不够用,想要兴建大西北就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

    张阳低声道:“我有一副人体的骨骼。”

    李泰点头,“本王知晓,姐夫的癖好已经人尽皆知了。”

    摸着自己的下巴,张阳讪讪笑着,“看来我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坊间的笑谈。”

    “当孙神医在众目睽睽下拿了人骨,并且说是替姐夫来拿的,这件事就坊间传开了,一个妖人的所作所为自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如今有了骨架,我想让阎大匠将骨骼画下来,画好之后好将那兄弟的尸骨下葬,我再做一副用石料打造的人体骨骼,方便保存,也方便展示。”

    李泰很无奈,“展示?死人的骨头有什么可展示的,人们避之不及,更不要说看了。”

    “魏王殿下有所不知,其实人体的骨骼也有很多学识在其中,我相信在知识不断进步的当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