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沉淀与消化

    第八百二十一章 沉淀与消化 (第2/3页)

知道消息吗?”

    李承乾转过头不去看他,颔首道:“孤昨日就知晓了,今日才有空闲来看看,近来朝中诸多繁杂事脱不开身,孤不像你这般清闲。”

    “朝中的事情不还是那些大臣在办,皇兄事事关心,可就连一个崇德坊都管不好,骊山听闻近日崇德坊越发热闹,可入市的银钱却越来越少了。”

    这些话语让李承乾一时间语窒,如他说的这般,崇德坊看起来热闹,随着科举的兴办,越来越多的人往来崇德坊,这般热闹的景象却无法为朝中带来太多的收入。

    而骊山是个能够生财的地方。

    这里有财富之道,高陵与蓝田两县跟着骊山赚得了不少银钱,让关中乡民眼红之余,同样引起了朝中的关注。

    两兄弟正说着话,张阳脚步匆匆而来,“太子殿下。”

    李承乾点头道:“张阳,你与孤也许久未见了。”

    张阳笑道:“近来确实疏远了,冬日时陛下不在长安城,朝中诸多事都要太子主持,太子也不容易。”

    这话语如沐春风,听着舒服不少。

    李泰将藤球抛给不远处的孩子们,他们得了藤球欢笑着跑开,回身道:“当年皇兄主持建设的崇德坊近日遇到了一些难处,希望姐夫可以解惑。”

    来骊山本意并不是为此,李承乾开口想要解释。

    张阳笑道:“要解决崇德坊的问题也不难,崇德坊只有笔墨,或者是茶水,可人有生活所需,衣食住行都是离不开的,崇德坊没有吃食,他们走过一条街,去另一头吃岂不是很麻烦?”

    “开办培训讲课,让朝中六部重臣在崇德坊讲课,收取费用,如此一来崇德坊徘徊的学子和游客就能得到好处,也会争先报名,在下建议太子殿下不要将价格定得太高,一堂课一人五钱足够了。”

    李承乾释然一笑,又道:“每每听你说话,总是能让孤茅塞顿开。”

    “太子殿下说笑了,若是殿下能够让骊山在崇德坊开设产业就更好了。”

    “孤愿听指教。”

    张阳摆手道:“指教说不上,都是为了大唐富强,骊山自然要出一份力,这些不提也罢。”

    “李承乾拱手道:“孤此番前来是来看看骊山的技术院校,听闻此间来学艺的乡民众多,骊山将如此多的人挡在门外,朝中的非议不少。”

    “非议固然是有,可学艺的名额有限,骊山能够容纳的人有限。”

    李承乾跟着脚步走向骊山技术院校,又问道:“孤听闻那些从骊山学艺出来的人在关中给各方争抢,这一次他们能够得到许多工钱,可孤以为将来学艺的人多了,这些人的工钱反而少了?”

    “太子殿下所言不错,可事情也不是并不只是在这样,有需求就有供给,只要这个需求一直存在,工钱就不会下来,当然了各方作坊争抢骊山学子的事,与骊山无关,骊山只负责教人谋生本领。”

    李承乾看着远处的骊山技术院校,这里有一条很长的队伍,这队伍排在骊山技术院校旁的一间小屋前。

    “孤想不明白,你教人学艺是为了什么,世家为了培养士子是为了让士子入朝之后,成为世家的喉舌,而骊山教出来的弟子却不入仕,反而让他们成为了工匠和厨子。”

    张阳颔首道:“就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们不能忽视它。”

    李承乾咋舌半晌,又是三缄其口,无奈道:“孤……”

    “无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太子殿下看到的与我所见的景象不同,往后慢慢理解,现在不重要。”

    一间不大不小的院子,这里面的夫子教授着谋生相关的技艺。

    而教授出来的学子能够在外谋生,得到工钱,往后骊山落不得半点好处。

    让李承乾自己在村子里逛着。

    张阳回到了山上。

    家里,李玥和小武,小慧,李丽质三人还在藏书阁忙碌着。

    华清池旁,张阳一个人坐在饭桌边,又看了看四下问道:“那几个小没良心呢?”

    王婶端着饭菜走向藏书阁,又道:“公主皇子们去见太上皇了,说是还要去欧阳询老先生那儿学写字,有杨婶看着她们。”

    说罢,王婶端着饭菜走入了藏书阁,看来媳妇她们也要在藏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