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当年恩人

    第八百二十三章 当年恩人 (第2/3页)

有,这便是骊山的底气所在。”

    房玄龄又道:“一环扣着一环,张阳心思缜密。”

    此刻东宫,李承乾看着眼前的藏红花,这是吐蕃人进献的。

    吐蕃小赞普贡日贡赞派人送来,李承乾穿着一身单薄的衣衫,坐在炉子边,目光看着眼前的这个吐蕃人,问道:“小赞普是何意思?”

    “殿下,下臣替小赞普送话来,天竺的战事结束了,吐蕃想得到雪山后方的圣河,可那王玄策置之不理,大唐不给旨意,小赞普不敢轻动。”

    李承乾冷哼道:“你们的小赞普自然不敢妄动,你又凭什么说那条河是你们吐蕃人的?”

    那吐蕃人回道:“回殿下,那圣河之水是从吐蕃的雪山上流淌而下,那雪山乃是吐蕃的圣山,流下来的水自然也是吐蕃的,何来给了天竺人?”

    赵节与纥干承基各站一边,目光都在观察吐蕃人的神情。

    现在魏王久居骊山不问朝政,太子殿下在朝中便再无威胁,登基指日可待。

    而此事没有经过门下省与中书省,更没有经过礼部。

    吐蕃人径直找到了东宫,足以见得那小赞普的深意,他是想要现在就支持太子殿下,并且为将来的吐蕃谋取好处。

    李承乾拿起一片藏红花,像是在欣赏,淡淡道:“孤听闻你们小赞普自小身体不好?从长安城回到吐蕃之后又病倒了?”

    “让太子殿下牵挂了,现小赞普的身体已好了不少,能够主持吐蕃诸多政事。”

    “好。”李承乾双手放在桌案上,坐正了身体低声道:“你告诉小赞普,孤来日也会厚报吐蕃的。”

    “谢太子殿下。”

    这吐蕃人脚步匆匆离开,怕引起太多的人注意。

    安静的东宫中,李承乾眼神阴翳,低语道:“松赞干布一统吐蕃诸部,想来是自古以来难遇的雄主,他的儿子一样不简单。”

    赵节小声道:“太子殿下,那吐蕃小赞普可否信得过?”

    吐蕃人的话语也很简单,无非就是等着太子要登基之前,让吐蕃人支持东宫,换取雪山圣河。

    李承乾冷笑道:“吐蕃人好大的胆子,竟敢收买储君,孤定不会轻饶他们。”

    说罢,太子将一把藏红花捏在手里。

    表面上太子殿下答应了吐蕃人,但转眼间这位东宫太子又对吐蕃人表现出了这般怀疑。

    说来也是,吐蕃的事一直都是礼部在办。

    太子殿下不会勾结吐蕃人,或者说太子殿下更想要利用吐蕃人。

    李安俨回来了,他递上了一份奏章,“殿下,这是卑职在中书省抄录的奏章。”

    “嗯。”李承乾拿过奏章看了起来,瞧着一行行文字,许久不说话。

    赵节,李安俨,纥干承基三人也是默不作声。

    又过了片刻,太子殿下放下了奏章,喝下一口茶水,忽然就笑了。

    三个侍卫皆是皱眉,不知殿下在笑什么。

    李承乾低声道:“朝中那些老臣指着骊山跳脚大骂,可于情于理他们都拿骊山没有办法。”

    李安俨小声道:“太子殿下,据卑职所知已经有中书省的人向陛下进谏,这些劳力不能全部落在骊山手中。”

    “那他们也太小看骊山了,他们以为骊山还是当年,还是一个老老实实缴纳赋税的所在吗?张阳敢在陛下眼下夺得高昌,就敢谋夺南诏,现在他大势就快成了朝中还想着能够管得住骊山?”

    李安俨一时语窒,不知该如何回答。

    关中到了三月,冰雪早已消融,偶尔还有几场春雨落下,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农户。

    张阳带着女儿与熊大走在山腰处,父女俩人看向远处的骊山技术院校,在那里有很多人聚集。

    小清清担忧道:“爹爹,听说现在皇帝外公面前堆满了弹劾骊山的奏章。”

    张阳笑道:“无非弹劾罢了,有何可惧。”

    “女儿还是担心此事会给骊山带来麻烦。”

    张阳低声对她道:“你看好了,这茫茫人海中所有人都在追寻出路,对他们来说谁能让他们过上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