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九章 前途?前途!

    第八百二十九章 前途?前途! (第2/3页)

孩子应该是心向美好的,但同时这孩子有很重的好奇心,长安城的热闹事他都想要去询问。

    许敬宗又道:“你怎么还不去念书。”

    狄仁杰行礼,不情愿道:“小子这就去念书了。”

    无论怎么说狄仁杰都是个十一岁的孩子,许敬宗仰天长叹道:“终究还是对这个孩子有了恻隐之心。”

    李义府看向狄仁杰走远的身影,便疑惑道:“许尚书何出此言?”

    许敬宗沉下脸道:“义府,你就没有这样的恻隐之心。”

    “许尚书说笑了,恻隐之心是会误了大事的。”

    “所以你做不成好人。”

    李义府驻足在原地思量,“咦?许尚书你要去哪儿?”

    许敬宗一边走一边道:“今年的科举开始了,你难道不去看看。”

    “对。”李义府连忙跟上脚步。

    皇帝对付世家的手段简单粗暴,抓走了绝大部分的世家嫡系子弟。

    保留了世家的族老长辈。

    皇帝在世家的根子处动了刀子,并且查没了世家的家产田亩,由马周主持将这些田亩重新分配

    清河县与范阳两地释放出来的隐户人口有近两万户。

    大唐平白增添了两万户人口,这无疑是给了朝中巨大的振奋。

    而今年的科举是历年以来最隆重的一次,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

    鲸落了,带来的就是万物的生机,滋养了大唐。

    许敬宗与李义府看着眼前这个盛况,在国子监前排列着一张张桌案,这些桌案边坐着来参加科举的学子与士子。

    今年科举让崇德坊也是人满为患,就连各酒肆工坊屋檐下都住满了人。

    而在场的学子有的衣衫褴褛是贫寒子弟,有的衣着华贵,也是士族人家。

    李义府笑道:“这等场面,下官第一次见。”

    从楼阁上往下看去可以见到三千学子整整齐齐坐成一个方阵,安静地翻阅着考卷,进行作答。

    许敬宗笑道:“中原七宗望族与世家多已是断臂求生,不过陛下并不会就此放过他们。”

    李义府回道:“许尚书所言极是,下官以为那氏族志就该一把火烧了。”

    许敬宗摇头道:“义府,你的理想很远大呐。”

    “下官早在当年入仕之时就已立志要一把火烧了氏族志。”

    李义府出身微贱,乃是贫寒出身,许敬宗很同情他一路走来的遭遇,也明白他此刻心中所想。

    他心中苦笑,当初在秦王府任十八学士,自己还不是受人眼光冷落。

    直到秦王登基,当初在秦王府跟随的众人都有了前程唯独自己一直不受重用。

    李义府说恻隐之心是不对的,会坏了大事。

    他这话也没错,但狄仁杰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孩童,他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不断靠近人心阴暗的一面。

    尽管心中有多么地讨厌这个小克星,许敬宗还是认为这个聪慧的孩子,该是心存正气。

    不应该活成自己这般,也不是李义府这般的人。

    “许尚书,许尚书……”那稚嫩的呼唤声犹在耳畔,这是许敬宗第一次想作为一个长辈,给这小子一个正面影响。

    科举结束的半月后,长安城上下都在等着这一次的科举揭榜。

    许敬宗将名册递给了张大象,“还请大象兄将名册中的两位召入礼部。”

    张大象问道:“这是你的想法,还是骊山县侯的意思。”

    “这是……”许敬宗的话语顿了顿又道:“是骊山县侯建议的,老夫决定的。”

    “虽说当初的礼部是张阳一手带出来的,可他是骊山县侯已不是礼部尚书,他若过多插手礼部之事,传出去不好听。”

    张大象是一个为人周正的人,做事往往顾全大局。

    许敬宗吹拂着茶碗上的茶叶点头道:“大象兄的建议,下官会注意的。”

    “这就去知会吏部尚书杨师道。”

    许敬宗欲言又止,看他已经走出了礼部,这才将话语咽了回去。

    其实张阳的眼光一直很好,这一点许敬宗从没怀疑过,甚至到了盲从的地步。

    张大素正巧路过,带着礼貌的微笑,“许尚书不要见怪,兄长不是对骊山有偏见,反而时刻记得家父临终前的话语,倒是我们三兄弟往后会与骊山走得更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