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章 黄老之学与骊山

    第八百七十八章 黄老之学与骊山 (第3/3页)

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逐渐加剧,导致豪强与外患也因放任怀柔的国策下尾大不掉,危害社稷安宁。

    面对房相的问话,张阳回道:“骊山背负的骂名已经够多了,我相信朝中会选择对的方向。”

    “嗯。”

    房玄龄点头,表示中肯。

    张阳又道:“如果朝堂不再进步,骊山便加以督促,如若这个世界都要自取灭亡,那骊山便拯救世间,这是我们骊山一直以来的志向。”

    李承乾眼神阴翳地听着这些话,目光盯着这个县侯,心中有振奋也有羡慕。

    羡慕他能有这样的壮志,遥想他在东宫的那些岁月,又想到当年的种种事迹,与他说过的话语。

    房玄龄收拾好这些卷宗与文书。

    良久,众人站起身,完成了在这里的事宜。

    裴行俭行礼道:“老师,弟子就先告辞了。”

    张阳叮嘱道:“有空你可以来骊山走走。”

    “弟子明白。”

    裴行俭是骊山的弟子,而且还深得张阳的信任。

    李承乾坐在回去的车驾上,闭目思量着,父皇明知道裴行俭与他的关系,还要将长安令这个位置交到这人的手中。

    且不说裴行俭的能力,就论现在骊山所做的事,与京兆府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裴行俭与骊山里应外合又如何?

    或者说当初父皇有欲擒故纵的想法?

    马车的车帘随风而动,李承乾看到了裴行俭的身影。

    骊山交上了赋税和生产许可,这些事都是裴行俭促成的。

    李承乾又苦恼地闭上眼,张阳不会是个没有私心的人,父皇也不是个多么大度的皇帝。

    到底是父皇在利用骊山,还是说骊山在借机利用父皇。

    令人头疼的君臣关系,李承乾觉得将来孤继位了,绝不会就让君臣关系弄得现在这般含糊不清。

    贞观十四年的一月中旬,今年的休沐结束了,朝中正式开朝了。

    又有臣子说起了泰山封禅的事,刚说起这件事就因为徐孝德一份急报给众人的头上泼了一盆凉水。

    去年秋,建州鼠害,又因今年霜冻,地方州府急需粮食供给。

    今年雪灾之后,河北如预期担忧的那般,出现了水灾,上千顷田地眼看就要被泡废了。

    这大唐也不是一帆风顺,各种灾害都在摧残着中原大地还显孱弱的农业经济。

    黄河漫溢,州府被淹,河阳遭难,黄河的治理迫在眉睫,一个个难题如一块块巨石,砸向了这个天可汗的心头。

    李世民觉得心口被砸得闷得慌。

    随着旨意一道道发出,朝中不断派出官吏治理地方。

    骊山在李玥的主持下,拿出了五万石粮食驰援各州府灾区。

    那位骊山县侯立志要建设关中,可是这个世上只有一个骊山县侯。

    关中近年来风调雨顺,除了去年秋季的时候陇右出现了霜灾,陇右也会时不时来挠一下天可汗的神经,令天可汗恼怒又想杀人。

    李义府觉得陇右治理得这么差,应该杀几个陇右门阀的人。

    贞观十四年的开年场面显得紧张,大唐的朝政机器开始运转,各个府衙内又忙成了一锅粥。

    李丽质带着一群弟弟妹妹回宫来探望父皇与母后。

    孩子就是这样,如果一直在宫里会让父皇与母后烦恼,孩子一旦离家久了,又会百般地呵护。

    这些孩子一到宫中,皇后安排了丰盛的饭食,每个孩子都得到了绫罗绸缎,以及各地进贡的奇珍。

    东阳拿着一对鹿角。

    清河捧着一串银珠子。

    立政殿又热闹了起来,恢复了生机。

    长孙皇后给李丽质整理着发髻,“怎么去了骊山越来越像男孩子了。”

    李丽质温声解释道:“母后,在骊山没有这么多的束缚,女儿随心惯了。”

    长孙皇后不住地点头,又道:“孩子们长大了,又好像没有长大。”

    公主皇子们好不容易回宫,皇后应该高兴才是,一旁的宫女看着皇后还是不住地叹息。

    “你父皇近来很忙,恐怕今日不能来看望你们,在宫里多留一些时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