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三章 重归宁静

    第九百一十三章 重归宁静 (第1/3页)

    烟花结束的时候,骊山上又重归了宁静,不多时李泰,李渊,李孝恭带着一众家人也来了。

    杨婶准备了一桌子的饭菜。

    李渊抚须道:“玥儿,你是骊山的长女,又是骊山的主家,老朽等人自然要来看望你。”

    李玥扶着太上皇低声道:“皇爷爷,近来身体如何了?”

    李渊啧舌道:“还是老样子。”

    他老人家坐在饭桌的主座上,将拐杖放在一旁,苍老的脸还带着一些疲惫,“人老了,朕什么时候入土都不奇怪。”

    李玥低声道:“您老可要多活几年。”

    “嗯。”李渊缓缓点头,“老夫这身体是在骊山才养好的,那就再多活两年吧。”

    天家出了这么多事,还有李渊能够管住皇帝。

    张阳叹息一声,给他老人家倒上一碗茶水,“天冷,您老喝点热茶驱寒。”

    李渊看着这夫妻俩坐在身侧两边,低声道:“好好好。”

    现在的天可汗是多疑的,尤其是经历了齐州这样的事,更不要说李世民的野心随着火器的出现开始膨胀。

    等着众人与孩子们落座了,山上的晚宴也开始了。

    李渊很喜欢孩子,他抱着小三秋,身边是小清清与小心安。

    即便是在这寒冬中,华清池的池水还在流淌,温泉水流下的时候,还有丝丝热气冒出来。

    太上皇的年纪大了,抱着孩子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直到李泰和李孝恭准备离开。

    小三秋揪着他的胡子,这才让李渊醒来,他糊糊涂涂睁开眼,看着眼前李孝恭,张阳与李泰关切的模样,有些糊涂的道:“天还没亮呢?”

    李泰低声道:“皇爷爷,快子时了。”

    “哦,朕在骊山,是在骊山,今天是除夕。”

    李渊有些后知后觉。

    看着皇爷爷恍惚的模样,李玥心中像是被什么刺痛了一般。

    李泰与李孝恭搀扶着皇爷爷下山。

    夫妻俩站在山头,让小清清提着灯笼走在前头,一直走到了山下,直到皇爷爷的屋子点亮了烛火。

    李玥这才放心地收回目光,“希望皇爷爷的身体能够一直好好的。”

    张阳牵着她的手,低声道:“真希望他能够多活几年。”

    李渊的年事已经高,七十有六了,如今已有了健忘眼前事的迹象。

    小清清回来了,她哆哆嗦嗦跑进屋子,双方靠近炉子取暖。

    贞观十五年,皇帝颁布了一道旨意,抚民以静,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救灾备荒为基本主旨。

    大唐的基本方略还是以与民休憩为主。

    郑公已六十岁了,张阳再一次写了书信,希望他老人家可以从朝堂上退下来。

    书信送去,久久没有回应。

    除了关中各地,长安城内依旧有红烧帮在活动,想要得到一些消息也很容易。

    张阳很快就得知了,近日以来魏征的用药。

    看着药方上的药材,郑公的所服用的药材都是补气养元为主。

    看起来都是上好的补药,人到晚年,郑公的体力与心力都已不是当年了。

    心中抱有一丝对郑公的退下来的期许。

    张阳低声道:“希望他可以想明白,并且就此退下朝堂。”

    李玥又道:“郑公牵挂国事,不会轻易答应的。”

    郑公的回信来了,信中充满了他对当今陛下与社稷的担忧,还说了当初在东宫时,提出的方针。

    当时东宫外摆放了意见箱,可这个意见箱已经荒废多年。

    现在郑公又重提了旧事。

    张阳写出了意见箱意图,还有被荒废的成因与缘由,并且送信交给郑公。

    隔日,郑公又来信了。

    今年还未开朝,骊山县侯与郑公来往书信数封。

    张阳在信中写道难道骊山屡屡抗旨,让皇帝不掌握这么多的火器还不能证明骊山的诚心吗?

    郑公又回了一封信,朝中诸多事需要有人看着陛下,长孙无忌不可,房玄龄亦不行,唯有他可以。

    张阳看着书信中的自己,苦恼地揉着眉间。

    李玥低声道:“郑公向来如此。”

    张阳还是写了回信,写出了自己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