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章 大行

    第九百二十五章 大行 (第2/3页)

  张阳轻拍媳妇的后背,看着她通红的双眼道:“谁都会有这么一天的,谁都会经历的。”

    李玥点着头,收了收眼泪。

    李世民一直坐在父皇的灵柩边,这位大唐的皇帝两鬓又多了几缕白发。

    三天之后,李渊的灵柩被送走了,送行的队伍很长。

    张阳走在队伍中,目光看着被抬着的灵柩,李渊经历了漫长的一生,从晋阳起兵,进入长安,扼守崤关平定中原。

    他的一生经历过悲痛,也经历过骄傲。

    李世民给了一个隆重的葬礼。

    众人的队伍出了渭南就停下了,张阳给了媳妇一个安心的目光,再看周遭众人,都是外戚和宗室中人。

    李君羡安排众人在这里扎营。

    夫妻俩走入一个营帐中,要在这里守夜,等着李渊的葬礼结束。

    张阳对她道:“孩子们有两位婶婶看着,你可放心。”

    李玥低声道:“皇爷爷过世了,清清一定是最难过的。”

    “是呀,他老人家在的时候很宠溺这孩子。”

    她擦了擦眼泪,又道:“孩子总要长大的,她也该明白其中道理,她若不懂我会慢慢教她,直到她懂得为止。”

    “县侯,赵国公相见。”

    听到营帐外,王公公的话语声,张阳先让李玥休息,走到营帐外,见到了同样一脸愁容的长孙无忌。

    当朝两个权势最大的外戚见面,自然会引来周遭人的目光。

    “赵国公,他们都在看。”

    “那就让他们看着吧。”长孙无忌正色道:“太子当初说要给太上皇送行,老夫将他劝住了。”

    张阳回道:“太子确实应该留在长安城,孝是一回事,能否听从陛下的安排又是另外一回事。”

    “太子问老夫,陛下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太子。”

    张阳反问道:“赵国公觉得呢?”

    长孙无忌抚须回道:“大唐的社稷磕磕绊绊至今,该有个守成的皇帝。”

    “在下与赵国公的想法不同。”

    “老夫愿闻其详。”

    “正如赵国公所言,大唐社稷磕磕绊绊能有如今不易,大唐的下一个皇帝应该是守成治理的皇帝。”

    张阳双手背负又道:“但赵国公疏忽的一件事,自汉以来这中原大地故步自封已很久了,而中原沉淀多年,该是要一个进取的皇帝,勇于开拓,一味地保持原样,对社稷来说不见得是好事。”

    长孙无忌转身看着他,皱眉道:“在这件事上,老夫难以苟同。”

    张阳又道:“我还是坚持保留自己的意见。”

    “你与老夫的道不同,但在对现在陛下的态度上,还能够保持一致。”

    “我与赵国公的想法是一样的,陛下的晚年不该是疯狂的。”

    长孙无忌终于点头。

    张阳与他又说了不少话,周遭的人纷纷沉默不语,想要听到这两位外戚究竟在这种时候商量着什么。

    可也不敢靠得太近,话语声听得不清楚。

    就差探听他们两个外戚是不是要联手造反。

    张阳感受到周围的目光变得不太友善了。

    外戚毕竟是外戚,与他们这些宗室中人有别,甚至还是手握大权的外戚。

    赵国公离开,张阳这才走回营帐内。

    李玥已然入睡,关中的这个季节夜风很大,呼呼的冷风吹得营帐有些晃动。

    张阳坐在火盆边,从包裹中拿出一卷书看着,书卷中是阎立本对铁路铺设的各项设计理论。

    其中有不少错误的地方需要纠正。

    一夜过去,李玥醒来的时候,见夫君还坐在火盆边,天色还未亮,她坐起身道:“一夜没睡吗?”

    “嗯,睡不着就想着规划一些铁路建造。”

    “家里带了一些干粮。”李玥将家里带来的一些麦饼放在火盆边。

    营帐外静悄悄的,也不知道外面的情形如何了。

    麦饼搭配着白开水,勉强应付了一顿。

    张阳走到营帐外的时候,发现昨日密布的营帐今日显得稀疏,看来昨晚走了不少人。

    早晨的风还有些冷,张阳收紧自己的衣衫,看向道路尽头站着不少的官兵,道路的尽头先出现的一片白布,紧接着是一队人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