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五章 晋王的游历计划

    第九百三十五章 晋王的游历计划 (第2/3页)

游历有什么好的。”

    李治回道:“侄儿想去看看外面的山川,外面的河流与人。”

    张阳道:“年轻人想去就让他去,现在去了等老了还能回味,等过了这么好的年纪,想要再出去就难了。”

    李孝恭下意识扶了扶自己的腰背,“出行在外多坐马车,骑马久了对腰背不好。”

    “侄儿一定谨记。”

    李孝恭又递上一把横刀,嘱咐道:“带着吧。”

    “谢皇叔。”

    张阳注意到李治身后的人,招手道:“你是狄仁杰吧,走到近前来。”

    忽闻县侯唤自己,狄仁杰有些愣神,好一会儿才走上前,行礼道:“见过县侯。”

    “看起来还是挺精神的一个孩子,就是胖了点。”

    张阳一边绕着圈走着,观察着一边给评价,“嗯,看来许敬宗将你养得挺好。”

    狄仁杰行礼道:“许敬宗待小子很好。”

    张阳看着两人,拿出一卷书,“那去路上慢慢看,不送了。”

    “走了!”李治爽朗一笑,拉着缰绳调转马头,朝着河西走廊的方向而去。

    李孝恭痴痴地望着,低声道:“少年好呀,老夫当年也是这般意气风发。”

    张阳劝道:“别看了,收拾收拾,下个月我们一起去看看黄河。”

    “嗯。”

    出了渭南地界,还要一路往西,马儿走得快的话,半月就能到河西走廊。

    李治问道:“你真的没与许侍郎道别吗?”

    狄仁杰摇头道:“没有,许侍郎还未睡醒,我就走了,他不许我告别。”

    李治笑道:“无妨,过两年再回长安来看望他。”

    “好!以后就住在长安了。”

    马儿放慢了速度,李治拿出姐夫递来的书卷,看着书中的内容。

    狄仁杰好奇问道书中写的是什么?

    李治一边吃着茶叶蛋一边看着,“是各地山川地志,姐夫要我沿路考察一番。”

    晋王李治离开了长安城,一路往河西走廊而去。

    现在的河西走廊很热闹,狄仁杰在嘉峪关见到了父亲狄知逊,父子多年不见,狄知逊看着已经长高的儿子,脸上始终带着笑意。

    这里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李治走在嘉峪关的城头上,低声道:“如此大的城关拔地而起,当真是壮观,来此雄关真不枉此生。”

    狄知逊解释道:“修建这座城关用了四年,所用劳力与民夫多是吐蕃与西域人,为此,骊山在这里投入足有十万贯。”

    李治笑道:“用十万贯修建如此雄关,这是天下最实惠的买卖。”

    狄知逊又道:“还是眼光好,嘉裕山乃是咽喉所在,随着这里的水土变化,千年来的变迁,河内的许多关隘都已破败,河西走廊的咽喉才会西移,这里不比关中,现在依仗嘉峪关,才是守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

    贞观十七年的十二月,冬季的关中很冷,这一年的皇帝去了一趟终南山,这皇帝像是去散心的。

    从地图上来看中原很大,关中看起来很小,就像是一块镶嵌在秦岭与黄土高原之间的一块狭长的蛋糕。

    它东出潼关便是中条山,出了中条山就是辽阔的中原大地。

    八百里的秦川只有这么点大,历史一次次地验证着得关中者得天下的经验。

    骊山要建设关中就要在这块小蛋糕上好好栽培刚有的一点工业苗头,这个苗头只是荒原中的一个小点。

    放眼漫长的历史潮流来看,哪怕是一阵风沙吹来,就可以将它淹没,淹没之后,这里又恢复了当初的样子,那点苗头也就像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般。

    所以骊山要建设关中,就要在这方寸之间慎之又慎。

    八百里秦川很重要,秦川之上的每一条支流都很重要。

    张阳与李孝恭一起来到左辅二十四县以东的黄河沿岸。

    李道宗一路陪同着,问道:“这黄河有甚好看的?”

    三人翻身下马,张阳从黄河中捧起水,仔细看着水中的沙粒,“近年来我记录的黄河水位一直在下降,却也有诸多地方被水淹。”

    李道宗皱眉道:“这有什么联系吗?”

    “这天下只有我这个太府寺卿在关注黄河的形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