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三)
后记(三) (第2/3页)
也给了皇权一个枷锁。
张阳给予朝中新制度造就了现在大唐的集权巅峰,让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也给皇权加上了一个枷锁。
这使得皇帝的权力就算再大也不能恣意妄为。
今年的开年大朝会依旧是隆重的,诸国使者来朝,今年高卢人又一次向大唐表达他们对西方局势道歉,并且愿意将耶路撒冷等地界交给大唐。
但这一次,内阁没有搭理高卢人,因为在巴比伦都护府的张士贵早已夺下了耶路撒冷。
并且还要继续进兵北上,一路攻向更北方的欧洲。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有了天竺这个粮仓以及波斯这个跳板,大唐开始了极为疯狂地扩张。
李承乾这位大唐的皇帝延续了天可汗的称号
他是大唐的第二位天可汗,并且这位天可汗在大朝会上黑着脸下了旨意,安西都护府再派三路兵马,三位大将西征高卢。
不仅仅是贞观一朝要开疆拓土,李承乾并没有按照朝臣所预想的那般偃旗息鼓,休养生息。
而是在这个关头,对西征之事变本加厉,所用将士不限于回鹘人,突厥人,或者是吐蕃。
安西都护府筹措兵马,天竺都护府提供粮草,大唐的扩张步伐不会就此停下。
高卢人使者,跪在太极殿内已没了求饶的声音,一声不吭地不断行礼。
各路使者冷眼旁观,这是背信弃义的高卢人应得的。
唐人是最崇高的身份,当年征伐大食人,高卢人背信弃义,私自扣下了西方的圣城。
现在唐人的怒火,高卢人也该受着。
新罗使者金春秋又一次来到长安城,他向这位新天可汗提出了自己的意愿,愿意用整个倭奴地界来向大唐换取新罗人在大唐的户籍。
从此新罗人也是唐人。
此事得到了中丞许敬宗与中书令岑文本两位内阁的支持,马周与褚遂良弃票不发表看法,在岑文本的支持下,许敬宗要求礼部准备新罗人再次渡海东进的事宜。
即便是大唐还有种种处理不完的麻烦,在对外的国事上,大唐一如既往地强横。
大唐的外交就是这样,在外人的眼中,唐人善于讲道理,但他们又不喜欢讲道理。
在强大的国力面前,根本就不用讲理。
朝堂还有许多争论,诸多的国策需要制定。
而在长安城内依旧是一片的祥和与热闹。
长安有了很多关于骊山的故事。
骊山成为了一个传说中的地方,有人说骊山是个很美丽的仙境,在骊山的人都能够长命百岁。
这天,张清清骑着熊大,拖着一个小车,一路来到长安城外。
她的身边有河间郡王与魏王李泰陪着。
张清清摆了一个铺子,并且摆上了不少的书卷,她是打算来这里做买卖的。
李孝恭对这位小外孙女听之任之。
她最终目的是要做更大的生意,与皇帝谈生意,改建大唐的皇宫。
为此她觉得自己需要积累一些经验,一些小小的实践。
李泰也是无可奈何,问道:“袁道长都这么大年纪了,你还是不愿意做他的弟子吗?”
张清清收拾好铺子盘腿坐下来,道:“大唐的学子需要有人指路,我这里的书籍是最好的。”
见侄女答非所问,李泰也干脆不问了,熊大趴在一旁正睡着,它还没从冬日里的寒冷中恢复活力。
李孝恭也盘腿而坐,如同入定一般。
自从春明门没了之后,长安城更加热闹了,东市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了原本的朱雀大街外,整个东市扩大了三倍不止。
有些事不用官府去做,长安城的居民就会自发地将房屋迁出来。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坐在长安城外,卖的是骊山的书籍。
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行人的注意。
毕竟骊山的书籍在关中有不小的名气。
有人花了三十钱买了一卷,仔细看着,越看越移不动脚步,这上面的内容很生涩难懂,不过确实是现在长安城没有的学识,比如说这里对辩证法的阐述,以前没有见过。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学子与学子之间口耳相传,来买书卷的人越来越多,还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