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四)

    后记(四) (第2/3页)

坝之策中领悟的,如果将水流比作空气,不同高度的与水平的空气流动发生变化,那么作用在纸飞机上的道理是不是也这般。”

    李泰忽然停下脚步,神情顿时开始拧巴起来。

    张阳摇头道:“我也就随口一说,你不用在意。”

    看着姐夫一步步走远,李泰大声道:“姓张的!本王不会再上你的当了!”

    喊叫声,响彻这个村子。

    张阳脚步很从容。

    李泰跺着脚,咬牙切齿道:“什么空气流速,这些事情与本王没关系,好不容易脱离出来,不会再陷进去了。”

    深吸一口气,再吐出一口气。

    这种呼吸节奏已是李泰用来平复自己心情的方式。

    这番话,李泰只是听了一耳朵,回到了自己的技术院之后,将这个想法告知了这里的学子,便再也不想管了。

    在骊山的十年,对李泰来说是收获最多的十年,也是最痛苦的十年。

    十年时间内,花了六年时间折腾出了蒸汽机,又用了三年时间专研这个发电机。

    李泰与自己的人生和解了,足够了。

    再继续下去,不是自己疯了,就是这个世界发疯了。

    正乾二年,距离上一次大朝会已经过去了半年,这半年时间关中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朝中采用了银本位来控制铜钱的流通,关中铜钱贬值的势头终于停下了,并且铜钱的价值开始上涨。

    斗米价钱从八钱,回到了斗米六钱。

    人们只觉得手中的铜钱价值有所起伏。

    但没有具体的感受。

    只不过银依旧是大唐最硬的通货。

    为了得到足够的银矿,大唐需要扩张,需要汲取世界的资源。

    新罗人东渡开始了战争。

    西方的战争也同时开始了,张士贵带着兵马北上夺下了高卢人的大片领地,整个欧洲正在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

    这天,张阳坐在自家门口的华清池边,秋雨刚刚下过这里的地面湿漉漉。

    徐孝德还在江南清查田亩,至今没有回来,上一次来信是一个月前

    说的是徐孝德联合李君羡拿下了谢家,几十个人头落地。

    在江南人士的眼中,徐孝德成了李承乾的爪牙,成了皇帝手中的酷吏。

    张阳喝着茶水,目光看着华清池,这个世道还是需要“酷吏”的。

    律法要有重典,李承乾是一个严苛的帝王,那么他手中的臣子也是严苛的,办事容不得半点妥协。

    李承乾又派出了御史台三名官吏,去江南辅助徐孝德行事。

    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就怕法度无法达到,也担心地方豪强划地而治,所以这一次江南的官场要开始大换血了。

    要换成正乾一朝的新臣子。

    李世民也已完全放手,任由李承乾作出种种主张。

    整个江南掀起了要查就一查到底的风气。

    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的人头落地,还会有多少的官吏被革职。

    不过这些都与骊山没有关系了。

    张阳喝着茶水,看着家里的几头熊扭打在一起,恍惚间便觉得这个家越来越热闹了。

    张心安快步跑来,着急道:“爹爹,不好了!”

    张阳低声道:“怎么了?”

    先是看了看四下,张心安小声道:“姐姐要和皇帝去谈生意了,三百多万贯的大生意,说是要改建皇宫。”

    如今的张心安也十岁,这孩子和以前一样,爱告他姐姐的状。

    相比于张清清行事多有自己的主见,心安则是安分听话许多。

    张阳颔首道:“无妨,不是什么大事。”

    “姐姐不会闯祸吧。”

    “她只要不造反就不算闯祸。”张阳又看了儿子一眼,叮嘱道:“近来你老师的身体越发不好了,你多去他身边陪着。”

    “孩儿明白。”

    贞观一朝的老人都退下来了,尉迟恭,秦琼,房玄龄,长孙无忌他们也都一样。

    好像是这两年大家都老得特别快。

    又过了两月,有一个消息送入了骊山,许国公高士廉过世了。

    高士廉是一位长寿的老人,也是鲜有地从当年前隋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