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六)

    后记(六) (第3/3页)



    在大唐的文道一途,崛起异常迅速的骊山学术派人数少,但势头很足,骊山学术讲究求真理,求致知。

    但有学习骊山学术的学子,他们的立场都特别坚定。

    其中就以骊山首徒长乐公主李丽质为首,是新学派的领路人。

    还有后继而起的裴行俭,裴炎,狄仁杰。

    纪王李慎虽年幼,但他十分好学,现已可以与崇文馆的一些学士辩驳了。

    有人说骊山的学术之所以能够老少皆宜,是因骊山学术简单易懂。

    它与别的学识不同,就说物理一道,十分受到道门中人的推崇。

    尤其是袁天罡,他老人家近来编撰了一卷书,书名便是物理。

    这卷书便编入了道门,成了道门弟子必读的一卷书。

    物理一书可以解读世间万物。

    金春秋又一次来到了长安城,这一次皇帝李承乾终于给了新罗人户籍,并且将新罗改为新罗郡,施行大唐规制。

    从此新罗人也是唐人了,归入大唐的版图,成为大唐的州县,世袭罔替,万代相传。

    做完了这件事,许敬宗也成了正乾一朝,第一个进入凌烟阁的人。

    倭奴没了,覆灭了,人都死绝了,至少从辽东送来的消息是这样的。

    对大唐来说这不过是小事,不过是一片地界被抹去了名字,就像被覆灭的薛延陀一样。

    关中的钱行对钱粮赋税的管制的效果更明显。

    李承乾一度想要将现在的银本位金钱体系提升到金本位。

    但这个建议还是被内阁的五位成员给全票否了。

    这让皇帝异常恼怒,随后准备在来年将内阁的成员增加到七位。

    西方送来了消息,张士贵大将军渡过了里海,一战定乾坤。

    高卢王西逃,唐人的脚步终于拿下了高卢人领地的全境。

    正乾三年六月,张清清正在给皇宫做着最后的改建,从承天门开始,到凌烟阁,再到玄武门,宫里的屋子都被这个孩子改建了一番。

    十四岁的张清清,双手背负看工匠们重新铺设太极殿的地基。

    李象比张清清小一岁。

    面对向来很有主见的表姐,李象还是有些犯怵,“姐,孤想要坐火车。”

    “火车?为何?”

    李象看着远处神色向往,“听说铁路就要竣工了,马上就要连通洛阳了。”

    张清清道:“哪有这么容易,阎大匠最近还要铺设时钟。”

    “时钟与铁路有关系吗?”

    张清清解释道:“有,有很重要的关系,火车是有时速的,车站的时钟就尤为重要,每一次发车与停车的时间都要精确到分钟,而且随着时区不同,经纬度不同,时区变化下,时钟的准确性就更为重要了。”

    “以前爹爹造出来的摆钟现在已用不上了,魏王舅舅用三百个摆钟同时做实验,发现秒针的运作误差很大,便开始抛弃以往笨重的摆钟,想要造出更精细的时钟。”

    李象皱眉听了这些话,脑海中在消化着这些学识。

    其实太子一直没有找到老师,而是这两年一直跟随这位表姐在学习知识。

    似乎陛下有意无意让太子跟着这位骊山的小郡主。

    让太子熟悉骊山很多领先的学识。

    因当年的朝堂与骊山的脱轨太过严重,后来朝堂要跟进国策来适应骊山带给关中的变化。

    这也是这些年朝中一直以来这么被动的原因。

    李承乾想要扭转这种情况,并且适应现在关中变化,所以下一任储君的教导特别重要。

    皇帝亲自定下的规矩,往后储君的老师不能从朝中选择,太子少师这个位置也已被废弃了。

    以免将来再出现第二个张阳。

    张阳不愿意收太子李象为弟子,李承乾就默许了李象与骊山小郡主来往。

    并且李象这些年的变化,李承乾也是看在眼中的。

    现在太子的成长让他很满意。

    在如今中原的众多学说中,只有骊山学术派的学子沿袭着当初张阳的志向,除了将关中连接洛阳,还要兴建大西北。

    既是骊山学术派的传承,凡有骊山学子,都以建设中原为志向。

    在实际效用下,骊山学术产生的效益也是最为明显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