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七)

    后记(七) (第3/3页)

不过是过程中所得,我们一直在想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测量天体与地平线之间的距离,得知高度角之后如何减少误差。”

    李泰又道:“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世间万物构成都是有误差,至少做不到没有误差的事,误差是万物循环中的必然,就像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中是有一些联系。”

    “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当年是何境界,或许早就明白了其中道理,只不过那时的世人一直无法参悟。”

    六分仪是个扇形的物件,它是由一些金属结构拼凑起来的。

    等张阳离开之后,李泰将六分仪放入一个盒子中,而后继续坐在藏书阁前,闭眼享受着阳光。

    裴炎到了傍晚时分才从藏书阁内。

    李泰在这位院长闲来无事,就会坐在藏书阁,看着从长安城送来的书卷,如果他觉得论述有理,便会将书收入进藏书阁内。

    占地两千亩的学术院还没彻底完工,往后还要开设各类研究院。

    这都是为了建设西北与中原所必需的。

    见人出来了,李泰笑问道:“看完了?”

    裴炎道:“藏书阁也该关门了,学生就出来了。”

    李泰手拿书卷站起身,道:“等着骊山将电线与灯泡做好了,往后在夜里也能看书了。”

    裴炎笑道:“那真是太好了。”

    说罢,李泰转身走入藏书阁内,便开始收拾。

    裴炎注目看了良久,自当初来到学术院开始,这位大哥便看管着这里,他将这里的书籍当作珍宝。

    这是一个学识很渊博的大哥,凡有不懂的,只要问他,他都能回答上一两句。

    天色就要入夜了,吹来的风越来越冷,裴炎匆匆走出了学术院。

    这年的六月,关中正值夏季,酷热的阳光好似要嗮死这世间的万物。

    关中的退耕还林建设还在继续,崇德坊的学子们纷纷提议,应该让突厥人控制放牧,关中不得再有大规模的放牧,河西走廊应该控制放牧的数量。

    过度的放牧会导致草地被破坏,会让更多的草地变成荒地。

    信奉骊山学术派的学子一天比一天多。

    裴行俭站在一处楼台上,笑道:“骊山县侯曾经说过,真理是越辩越明。”

    薛仁贵迟疑道:“如果这个提议被朝中准许了,突厥,回鹘人说不定会作乱。”

    “不见得会作乱,也不用一概否决,朝中只要决定放牧的大季与小季即可,该放牧的时节可以放牧,不敢大肆放牧的时节限制牧民,甚至可以制定出大年与小年,因形势而变,确保草场不成荒漠。”

    听到旁人的话语,裴行俭侧目看去,是个年方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便问道:“敢问当面如何称呼。”

    对方行礼道:“在下郭正一,如今在李少卿的鸿胪寺任职。”

    裴行俭看向薛仁贵。

    薛仁贵点头,表示是自己多虑了。

    半月之后,正如郭正一所言,朝中给关中河西走廊,乃至突厥与回鹘人都设置了放牧的时限,命关中各地,河西走廊四郡在特定的时节,限制放牧。

    骊山的学术派又一次胜利了,他们的提议被朝中采纳了。

    这个新起的学派似有着无穷尽的生命力,不断吸纳着年轻人,甚至有不少坚持黄老之学的老人家也开始专研骊山的学术。

    一辆火车从骊山出发,它正在往洛阳而去。

    火车上装着的是关中货物,将洛阳与长安城连成一片是前无古人的壮举。

    皇帝再也没有说过迁都,也再没有朝臣进谏迁都洛阳。

    因为不需要了,当关中与洛阳连成一片,物资流转,关中不再是个被潼关与崤山隔绝的地带。

    而大西北的兴建就要开始了,植树造林的人越来越多,骊山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从学术院毕业的学子都要去河西走廊种十棵树,并且每年都去看自己的树木是否长好了。

    如果种下去的树死了,那就要重新栽种。

    学子有了默契,夏季刚结束的时候,就有三五百年轻人走了出来,他们是今年刚毕业了,在加入关中生产之前,他们还要走一趟西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