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国祚气运点!(二合一,4K)

    第37章 国祚气运点!(二合一,4K) (第2/3页)

    马车回到皇宫,方才踏入西直门,朱瞻墉就听赵王随同陛下去文渊阁巡视,而后开始责怪太子。

    “赵王想从文献大成入手,不想让太子立功?”

    朱瞻墉觉得赵王脑子还是机灵的,永乐为后世所称颂几件事,其中之一便是永乐大典。

    此乃朱棣心之所向,重视等同于郑和下西洋。

    来到文渊阁。

    赵王朱高燧站在文华殿中央,俯瞰着周围官员,凝重目光最后落在朱瞻墉身上:

    “瞻墉啊,你与皇叔乃血脉相同的朱室子孙,皇叔不应指责你的过失,可此事动用人力之繁浩,若是做不好,朝廷所支月米和俸禄,与支空响何异。

    “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啊!”

    朱瞻墉来得晚:“敢问赵王,瞻墉写了什麽?”

    还未待朱棣回应,朱高燧有些幸灾乐祸,原封不动念道:“殿宇十九,铸造一根长二十丈铁柱,立于皇城西北,可避天火,虽然不是危及的事,窥一叶而知全豹,若俱都如此疏忽,恐怕大典还要再修第四次呀。”

    永乐年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突发大火,上百万两白银在火光中消失。

    朱瞻墉觉得大典既然包罗万象,应当将躲避天火之法记载于其中,只不过避雷针对于赵王等人诚然是天方夜谭。

    朱瞻墉想了想:“此书浩繁,有疏忽再所难免……”

    觉得抓住朱瞻墉把柄,赵王笑了:“瞻墉说的对,可你当初主动应承陛下,现在又说在所难免,若臣与汉王立下军令,却又打了败仗,当如何呢?”

    朱瞻墉说不出话来。

    是这道理。

    赵王如此说应当是想代替太子,总修文献大成,如此既能统治九塞军队,又能延长留在京城。

    夺嫡之争向来如此,没甚么好说的。

    只不过朱瞻墉不想把这份功劳让人,抬起头反问:“三皇叔通晓工艺?”

    “不通。”

    “那怎敢断言瞻墉所言虚实?”

    见赵王愣住了,朱瞻墉道:“祖父皇帝陛下就不问我,为何要写进大典中?”

    朱棣也觉得孙儿非莽撞之人,正欲听他接下来解释。

    “朝廷严令宫外屋舍,不许高于宫闱,紫禁城成了京城最高的殿宇,奉天殿高十三丈,高处不胜雷,所以屡遭天雷,天雷劈到树上尚且起火。”

    “更遑论奉天殿穹顶俱都是风干之木,宫里虽遍布水缸,可十丈之高的殿宇,谁能将水浇上大殿金顶?区区几十万两白银,烧了无事,倘若皇爷爷在殿中阅奏,孙臣不敢想象。”

    朱瞻墉句句肺腑之言,令朱棣心里隐隐担忧。

    一座皇宫动辄几十万两白银,区区几十万两白银,朱棣说不出这样的话来,若皇宫真因高耸而招致雷火,此事需慎重看待。

    “可真?若胡诌,朕可要惩治你。”

    为堵住悠悠众口,朱瞻墉已然决定让他们亲眼所见:“祖父皇帝陛下不信,是因典籍上没有记载的缘故,不如令人试试,雷鸣电闪时,命人高举避雷针,站在紫禁城的宫墙上。”

    赵王将信将疑,反正没有损失,欣然道:“父皇不如听瞻墉的?!”

    朱棣目光微闪,历来天雷降下皆不知何故,只当是为君者昏聩受上天责罚,若此事为真尚可值得一试。

    他侧过身遣人去司天监,问何时有雷雨,得到快则三日满则五日的答复。

    朱棣下定决心,面向文渊阁官员煌煌下令:“三日后,午门广庭,朕要瞧瞧铁针可避天火,至于所需器具,由工部准备吧。”

    朱瞻墉道:“不必,此物孙臣准备就好。”

    回到自己所住偏殿。

    准备好制作避雷针的铁锥,提取肆的【天工造物】,消耗国祚气运点6,眼前手臂粗的铁锥迅速蜕皮。

    【普通·避雷针,使用后可方圆十里屋舍,可以躲避天雷】

    朱瞻墉感到震惊。

    难怪不加点数时,感觉天工造物能手搓原子弹,原来加了国祚气运点后能由材料自动生成,只不过还是需要材料。

    原本只一臂长铁针,被极高超焊接技术无缝衔接,接口处丝毫无缝隙,看起来似乎本身便如此。

    而消耗的国祚气运点数也不高。

    才六点,应当是避雷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