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记的究竟是哪门子仇?

    491 记的究竟是哪门子仇? (第3/3页)

反倒叫戴子发一愣,他反应过来后,失笑道:“这位女郎当真误会了——”

    他的神情十分认真:“戴家此番便是为还恩情而来,且恩人所行之事是为可敬之义举,戴家有机会能尽此绵薄之力,已是莫大光彩。”

    摇金沉默了一下后,露出一点尴尬笑意。

    很好……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显得她太过狭隘了。

    而后再看向面前的这位戴少东家,摇金眼中也多了份真诚和感慨——要么说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呢,这钱就活该让人家来赚。

    但摇金还是拒绝了,此处负责药材供给的,是她们大长公主府。她只是不想吃亏,但大长公主府却也从不侵占商贾利益。

    然而戴少东家想要尽一份力的心情却也十分坚定,二人反复拉扯许久,犹如年节之际主家与客人相互推拉撕吧年礼,最终还是主家、也就是摇金败下阵来——也罢,人家诚心想出力,她也没理由死命阻挠。

    戴家人离开后,摇金才将这拉扯的结果告知常岁宁。

    常岁宁感动之余,也很感慨。

    大抵这就是与人广结善缘的快乐吧。

    此刻日将西落,常岁宁望向西北方向,只见漫天晚霞灿烈绚烂。

    不知她送去北境的那份善缘,是否也已抵达?

    孟列他们要沿途囤买军用物资,想来行路缓慢,但消息必然是已经传到北境了。

    近日并无急讯自北边传回,玉门关一战,想必是顺利平稳的。

    此一刻的西北之境,无垠沙漠犹如长河,一轮圆日正缓缓滑入河中,犹如一幅巨大的长河落日图,被天上仙人抖开垂落,悬于天地间。

    一行铁骑出现在画中,在落日下扬起尘沙,打破了这份寂静,却更显天地壮阔。

    如常岁宁料想得一般,玉门关处,风波已定。

    有崔璟此前的部署在,北狄这不足两万铁骑大败而归几乎是注定之事,但此番他们甚至未能做到“大败而归”——

    北境地势广袤,作战环境特殊,因此历来与异族作战,多以驱逐为主。

    但此次那近两万北狄铁骑败退之际,却遭到了玄策军锲而不舍的追击。

    那些北狄铁骑被迫向不同方向散逃,企图分散玄策军的注意力,但崔璟仍亲自带兵追击剿杀,并立下军令,决不给犯境者活着离开的机会。

    玉门关处的驱逐之战,双方真正的正面交战只不过耗时数日。但这场追击,却持续了半月有余,崔璟及其部下直到近日才得以陆续收兵折返。

    此次一战,北狄非但大败,近两万北狄大军更是全军覆没。

    玄策军中将此次上将军崔璟的作战之风看在眼中,皆觉不同于往常,此中所展露的杀伐气,更胜往日作战时百倍。

    但他们大多能够明白此中用意——此为北狄犯境的首战,他们将来犯者杀得片甲不留,必能震慑蠢蠢欲动的北狄大军,以便为大盛赢得更为充足的备战时间。

    虞副将自也想到了这一重切实存在的考量,但是他仍旧觉得,这一战中,大都督似乎有别于往常。

    他试着旁敲侧击地问过一句,彼时大都督说:【玄策军与北狄,有不可磨灭之仇。】

    虞副将疑惑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是说十多年前的那场大战?

    可是那一战,大获全胜的是他们大盛,被打得贼惨的是北狄……怎么赢的人,还更胜一筹地记上仇了?

    且大都督历来领兵打仗,是几乎不会掺杂个人情绪的……这记的究竟是哪门子仇?

    虞副将没顾得上深究,当然,他即便深究,也深究不出个什么来。

    此时,眼见玉门关便在眼前,为首的青年将军慢下马来,道:“传书京师,此战告捷。”

    “是!”

    虞副将应了一声,又行了片刻,驱马追上自家大都督,小声问了句:“大都督,是否也要立即送一封信去江都?”

    崔璟马下又慢了些,道:“不急,我尚未来得及写信。”

    虞副将不解地“啊”了一声,随后又恍然地“噢”了一声——大都督是要亲自写信啊。

    反应过来后,虞副将在心中啧叹了一声,这样漂亮的一场胜仗,传回京师,就轻描淡写的“此战告捷”四个字……到了常节使这儿,却还得亲自写信。(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