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 告罪书

    554 告罪书 (第3/3页)

    在常岁宁看来,论起这方面的功底造诣,骆先生目下是没有对手的。

    果然,短短一日间,这封《告罪书》便被诸多洛阳文人相互传抄。

    这时,常岁宁托崔琅办了一件事,请了崔琅那位“不如速死叔”——崔秉,就此事作了一篇文章。

    崔秉凭借着一篇篇《不如速死赋》,在洛阳城中已颇具声名,并拥有了一批忠诚的拥趸,这些人普遍具有同一个特点:多是对时局失望透顶之人。

    崔秉这篇暗讽荣王李隐欺世盗名的文章刚传开,很快便得到了这群文人们的附和跟从。

    以洛阳城为中心,四下对荣王的质疑声越来越多。

    而此时,常岁宁收复洛阳的捷报,已经快马传至了京中。

    朝廷上下喜出望外,人心迎来了久违的振奋。

    太子更是在早朝之上直接喜极而泣,双眼冒着泪光,连声称赞:“此一战,常节使居功甚伟!实乃我大盛之福!”

    洛阳城竟然被收回来了——这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常节使却活生生地办到了!

    太子一时上头,口中对常岁宁的夸赞之辞源源不绝地喷涌而出,他甚至从不曾在早朝上说过这样多的话。

    但不知为何,附和的官员却不如他想象中那样多,原本大喜的气氛,也渐渐添了一缕他看不太懂的凝重。

    很擅长察言观色的太子留意到,这份凝重之气,甚至出现在了马相的眼中。

    百官间,不时有人交换着眼神,眼底都算不上安定。

    洛阳被收复,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这封捷报,是由洛阳宫苑的宦官传回,而立下此功的常岁宁未曾有半字传回京中。

    如此紧要的战事,如此值得被重赏的奇功,身为主帅必当要详尽地写一封奏报传回,才算合乎规矩……更何况,常岁宁直接做主在洛阳处决了范阳王父子,未曾经过朝廷。

    不免又有官员想到,当初常岁宁护下汴州,事后也未曾传报朝廷。

    除此外,朝中也已经太久没有见到过来自常岁宁的任何文书了。

    这其中流露出的无声傲慢,让他们实在无法忽视。

    京中朝廷又无声等待了数日,直到李复那封《告罪书》被传抄入京,他们却依旧未曾等到常岁宁的任何奏报。

    这已然不是事务繁忙能够解释的了,常岁宁即便再忙,可她手下自有谋士文吏无数,岂会连起草一份奏报都做不到?

    ——她这是什么意思?

    朝中诸多官员为此感到愤怒,但奇异地是,明面上竟始终无人提出半字质疑,更不见上疏弹劾之举。

    有御史试图上书,却被各处拦下了。

    一时间,朝堂上下,在不安的观望中,默契到近乎诡异地在维持着某种摇摇欲坠的平衡。

    此一日,京中阴雨,天色黑得尤其早。

    六部官员陆续下值之后,湛勉离开之际,恰遇褚太傅,二人撑伞而行,借着雨声遮掩,湛勉低声问了一句:“老师,近日常节使之事……您是何看法?”

    官服之外系着一件灰狐披风的老太傅在伞下,哼声道:“明摆着的欺软怕硬。”

    湛勉一愣:“您说得是……”

    老太傅嗤笑:“满朝文武。”

    湛勉默然了一下。

    “从前他们不是最爱指手画脚吹毛求疵么……”老太傅抬起花白的长眉:“怎如今她果真做了理应被弹劾治罪之举,满朝上下,却反倒无一人敢言了?”

    湛勉心头浮现一字答案——怕。

    怕弹劾之声起不到任何惩治威慑她的作用,而只会触怒她……而今朝廷根本无法承担将之触怒的后果。

    哪怕有人私下已在怒骂【本官早已说过,此女野心昭昭必成祸患,本该趁早铲除,奈何无人肯听】,今却也无计可施。

    湛勉心头滋味繁杂,声音更低了些:“那依老师之见,常节使她果真会……”

    “会。”褚太傅毫不犹豫地点头:“要反的。”

    老太傅说着,一手撑伞,一手负在腰后,悠然建议道:“你且去弹劾罢。”

    “……”湛勉看着自家老师悠然而去的背影,莫名觉得这坏脾气老头儿似乎有些得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