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公子胜,多好的孩子啊~
第107章 公子胜,多好的孩子啊~ (第2/3页)
有看清楚过?
但在短暂的回忆之后,饶是窦太后仍不愿相信,也终是只得缓缓点下头,唉声叹气间,认可了刘胜的这个说法。
梁王刘武,是先帝刘恒三个儿子中,年纪最小的那个。
想当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先帝,从代国来到长安入继大统,不到一年之后,又将年仅九岁的长子刘启,册封为了太子储君;
而在那一天;
在年仅九岁的皇长子刘启,获立为储君太子的那一天,已故薄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还送出了另外四道敕封诏书。
——立婕妤窦氏讳漪房,入主中宫椒房,居皇后位;
——封皇长女刘嫖为长公主,封邑馆陶;
——皇次子刘参为太原王;
——皇三子刘武为代王。
而当时,获封为代王的刘武,才刚年满六岁······
后来,刘武从代王变成了淮阳王,又从淮阳王变成了梁王;
等刘武做了梁王时,已经年满十七,而如今的皇九子刘胜,当时却还没出生······
现如今,梁王刘武已经年过三十,皇九子刘胜,却也才十二岁。
而在过去这些年,尤其是刘胜过了五、六岁,到了记事的年纪的这些年,梁王刘武来长安的次数,确实是屈指可数。
原因很简单;
——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是宗亲诸侯每三年,朝见长安一次;
除了这每三年一次的朝见,除非天子特招,诸侯王便绝不能踏出国土半步,更不能无诏入关中。
不如令,视作谋反!
而在刘武成为梁王之后,先帝自然只是按照规定,每三年允许刘武来一趟长安;
也就是近两年,先帝驾崩,天子启继承了皇位,这才让刘武得以入朝。
——若是按照规矩,距离梁王刘武入朝,本还有一年多时间······
“是啊······”
“说是叔侄,却大都没怎么见过面,就更不用说,能有什么深厚的情谊了······”
想到这里,窦太后的心中,也逐渐产生了些许动摇。
窦太后当然明白:刘胜这一句无意的‘孙儿和梁王叔不咋熟’,只是想表达刘胜不确定刘武秉性,无法为窦太后的提问给出答案。
但正是这一句不算答复的答复,却让窦太后生出了一丝‘要不,再见见皇帝’的念头。
“且看看皇帝,是怎么说的吧······”
心中这样想着,窦太后的面容之上,却依旧没有急于表现出服软的意图。
——此时的窦太后,迫切需要一个台阶。
看了看左右,发现没人;
低下头去,却发现孙儿刘胜像胎儿般,将身子蜷缩在了一起,更是闭上了眼。
身边没人能给自己递台阶,窦太后也不矫情,索性决定:自己找台阶下。
“好了好了~”
“我便听听小九的劝,不让小九,沦入这非人之困就是了······”
“皇帝也真是的······”
自顾自说着,窦太后也不由坐直了身,面上虽满是随意,注意力却大半集中在了刘胜接下来,要对自己说的话上。
却见刘胜闻言,也并没有因为窦太后松口,而展露出丝毫喜悦的神情;
只悠然睁开眼,翻了个身,平躺在窦太后腿上,将满是坦然的目光望向窦太后,将天子启给自己的交代,一字不落的说给了窦太后听。
“父皇说,皇祖母告诉父皇:如果不立梁王叔为储,就不许再削藩了;”
“但父皇不愿立梁王,又不愿放弃筹谋已久的《削藩策》。”
“父皇又说:众皇子中,皇祖母最喜爱的,就是孙儿了;”
“所以父皇派孙儿来长乐宫,劝说皇祖母,不要阻止父皇推行《削藩策》。”
“——父皇还说,劝得动就劝,劝不动也没关系。”
“如果实在劝不动,就请皇祖母去一趟上林苑,由父皇亲自劝······”
听闻刘胜这一番明显没有丝毫加工,完全就是原封不动的专属,窦太后也不由缓缓低下头,又怜爱的摸了摸刘胜的额头。
“之后,皇帝便说:如果不能把我请去上林苑,就把小九封去长沙为王?”
便见刘胜微微一点头,毫不迟疑的补充道:“父皇还说,要把兄长封去燕、赵为王,让孙儿和兄长南北相隔数千里;”
“还要把母妃送去兄长哪里,让孙儿毕生,都不能再见母妃一面。”
“若非如此,孙儿再如何,也不会按父皇的意思,到长乐来劝皇祖母了······”
听着刘胜满含委屈的话语声,窦太后不由又是一阵唉声叹气,望向刘胜的目光,更是愈发慈爱起来。
“也是难为小九······”
轻声道出一语,几经思虑之下,窦太后最终,还是把后半句话咽回了肚中。
——这么好的孩子,可惜有那么个狠心的爹·····
“既然皇帝,都拿我孙儿‘毕生见不到生母’来相逼了,那这上林苑,我还真是得去一趟了······”
“嘿······”
“做母亲做到这个份儿上,可真是······”
听闻此言,听出窦太后语调中的苦涩,刘胜也不由坐直了身,又满是愧疚的低下头去。
“皇祖母如果不想去,大可不必理会父皇的······”
“至于孙儿,就算被封去了长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实在见不到母妃,孙儿也总还能在长沙,给皇祖母送来书信,由皇祖母下令,许孙儿去探望母妃就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