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武关?

    第113章 武关? (第2/3页)

    在这个时候,只要这座小城当中,有数量对等的汉家部队驻防,也就是同样五百人,那南下掠夺的五百匈奴人,就只能乖乖滚回草原!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今的汉室军队,在正面打不过匈奴人,又或是在人数、兵器、战术素养上比匈奴人差;

    而是匈奴人,压根就不跟汉军打······

    ——自太祖高皇帝,与匈奴冒顿单于白登一战至今,过去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在这四十多年里,匈奴人,几乎从来没有和汉军,有过任何一次的正面交锋记录。

    每一次,都是匈奴人突然从某个方向窜出来,在附近的村落烧杀抢掠一番,然后在汉军赶到之前逃回草原;

    反观汉室,为了防备匈奴人的下一次侵扰,早在太祖高皇帝年间,就已将超过二十万人的武装力量,均匀布置在了长城一线。

    但这二十多万边防战士要保卫的,却是长达上万里的长城防线,平均算下来,每一里边境,只有不到二十名兵卒驻守······

    这,才是汉室面对匈奴人时,所真正无法解决的问题。

    ——正所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

    “在面对匈奴人的侵扰时,我汉家的将士,实在是太过被动······”

    “根本不知道匈奴人会从哪里来,也根本不知道会来多少人。”

    “很多时候,都是匈奴人打来,甚至是抢掠完成,逃回草原之后,边墙才能做出反应······”

    晁错低沉的语调,也惹得天子启、申屠嘉二人纷纷点下头;

    而后,天子启便再次望向申屠嘉,眉宇间,也隐隐带上了些许试探。

    “那在丞相看来,现当下,我汉家应该怎么做,才能阻止匈奴人侵扰边墙,给予边墙的百姓,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呢?”

    听闻此言,申屠嘉自也猜到了天子启的心思;

    暗下稍一思虑,便又苦笑着摇了摇头。

    “臣刚才说过了;”

    “休养生息,与民更始,为的,并不是在安乐中死去。”

    “而是为了积攒力量,并最终,彻底扫除边墙的隐患。”

    “既然我汉家,目前还没有积攒下足够的力量,那陛下,自然就应该像先太宗孝文皇帝那样,继续忍辱负重,以待将来······”

    闻言,天子启的面容之上,也随即涌上一抹赞可之色;

    侧过身,和一旁的晁错眼神交流一番,待重新正过身,天子启望向申屠嘉的目光,也再度带上了些许郑重。

    “丞相说的很对;”

    “朕也认为,如今的汉家,应该继续积攒力量。”

    “但与此同时,朕也还是认为:距离我汉家提兵北上,将匈奴强盗驱离长城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就算朕做不到,到了朕的下一代,也一定能做到!”

    “既然是这样,那朕,应不应该为了下一代,而做下一些准备呢?”

    “应不应该为了下一代,把讨伐匈奴时的‘后顾之忧’处理掉,好让下一代,能专心讨伐匈奴人;”

    “而不用为其他的事,感到忧虑呢?”

    说到这里,天子启终是图穷匕见,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而对此,申屠嘉,显然也是早有预料······

    “陛下,不用再多说了;”

    “臣既然会来到这里,亲自面见陛下,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便见申屠嘉深吸一口气,又深深看了看一旁的晁错,才从座位上缓缓站起身;

    而后,申屠嘉又深深凝望向眼前,也同样看向自己的天子启目光深处。

    “臣,最后再问陛下一次;”

    “——陛下,是不是非要通过《削藩策》,来解决宗亲诸侯的问题?”

    “是不是除了《削藩策》,除了逼反,就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解决宗亲诸侯的问题了?”

    见申屠嘉这般架势,天子启自也不再装傻;

    将面色微微一沉,随即便从御榻上起身。

    “这件事,朕已经考虑了很久,和丞相之间,也商讨了很多次。”

    “为了说服丞相,朕和丞相之间,更是有过许多次争吵。”

    “——现在,匈奴人在我汉家的边境愈发猖狂,更是让朕愈发感到揪心。”

    “所以,就算是为了能早日铲除匈奴人,朕,也一定要推行《削藩策》,好早日扫除我汉家的内忧!”

    “扫除内忧之后,如果朕还有精力,可以亲自处理匈奴人的事;”

    “如果没有精力,朕也会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完成朕,以及历代先皇朝思暮想,却始终没能完成的神圣使命。”

    说到最后,天子启的语调中,已经是带上了极致的平静。

    就好似方才那番话,并不是天子启的志向,而是白纸黑字写在律法上的某一句条令。

    见刘启这般反应,申屠嘉自也明白:在《削藩策》这件事情上,天子启,没有任何让步的余地;

    不过好在:申屠嘉对此,也早就有所预料。

    “既然是这样,那臣,就不再尝试劝说陛下,放弃《削藩策》了;”

    “但臣不劝陛下放弃《削藩策》,并不意味着臣,不会指出《削藩策》可能带来的后果。”

    “如果陛下愿意听,那臣,就接着说。”

    “如果陛下不愿意听,又或是表面上做出听取的模样,在心中却不以为意,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