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这,就是命···

    第163章 这,就是命··· (第2/3页)

··”

    刘荣满是愁苦的语调,也惹得兄弟二人再次低下头去;

    摇头苦叹着,同情起了身边的大哥刘荣。

    “栗夫人······”

    “唉·········”

    思虑良久,再欲言又止的道出一个‘栗夫人’,刘彭祖终还是咬咬牙,将未尽之语咽回肚中,又是一阵摇头苦叹起来。

    正如刘荣方才所言:对于如今的刘荣而言,储君太子之位,已经是板上钉钉、手到擒来,就差最后一道程序,便能彻底尘埃落定的事;

    眼下,刘荣真正应该关心的,也正是刘荣已经意识到的问题:和东宫太后之间的关系。

    回想起过往数十年,汉家历代皇帝的人生履历,就不难发现‘东宫太后’四个字,对于储君太子而言,究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便说孝惠刘盈,单凭老娘吕雉的力挺,就在开国皇帝刘邦的恶意下,安然无恙的等到了继位的那一天,并从始至终,都没有遭受任何威胁;

    再说先帝,在诸吕之乱后,被朝臣百官迎入长安,承继大统,也同样是因为当时的代王太后薄氏,是朝臣百官眼中‘老实本分,绝不会成为又一个吕后’的贤后。

    至于当今刘启,那就更不用提了。

    ——当年,为了‘教育’自己的宝贝儿子刘揖,先帝可是连贾谊都送去了梁国,做梁王刘揖的王太傅了!

    虽然至今为止,都还有不少人会说:天子启之所以没有丢失储君之位,是因为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但实际情况,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想想那些年,长安发生了什么?

    最开始,是慎夫人受宠,先帝爱屋及乌,对慎夫人所生的幼子刘揖,也是愈发喜爱了起来。

    偏偏这个时候,太子刘启叛逆期到了,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宣泄无处释放的少年热血。

    一会儿,是到宫外去玩儿,回来晚了,耽误了宫禁,惹得先帝向当时的廷尉张释之脱帽谢罪;

    一会儿,又是在宫中纵马疾驰,引得朝臣百官联名弹劾,请求先帝‘重惩太子’。

    到最后,顽劣的太子启更是含怒而发,一棋盘砸下去,当场把吴王太子刘贤砸死!

    虽说眼下,刚结束的这场吴楚之乱,并不全然是因为当年,尚为太子的天子启,一棋盘砸死吴王太子刘贤的缘故;

    但当年这件事,至少成为了刘濞光明正大不朝长安、心安理得起兵谋反的导火索。

    所以当时的状况是:先帝看看左边,是自己宠爱的慎夫人,以及聪明伶俐的幼子刘揖;

    看看右边,则是已经色衰,甚至开始视力下降的窦皇后,以及顽劣不堪的太子启。

    一目了然的差距,很难让人相信:先帝最终的选择,居然是后者。

    那么,在那般恶劣的处境下,当今刘启,是如何扭转颓势的呢?

    真的是梁怀王意外坠马,才让天子启‘幸运’的取得胜利,并最终继承了先帝留下的大位吗?

    实际上,在太子启‘储位生疑’,到太子启‘储位大定’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事。

    ——太子启带着母亲窦皇后,主动前往长乐宫,请求当时的薄太后,为自己选个太子妃。

    而最终,薄太后为太子启选定的太子妃,正是薄太后自己的族孙、如今居住在椒房殿的皇后:薄氏······

    “大哥,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娶了阿娇,对大哥有百利,而无一害;”

    “可若是不娶阿娇,对大哥而言,却是后患无穷······”

    思虑间,纵是再怎么不便多说,刘胜也终还是隐晦道出一语,提醒刘荣:千万别把这件事不当回事。

    听出刘胜话中的深意,刘荣也只的苦笑着低下头去;

    再敷衍的应了一句:“我再想想办法吧······”

    “再想想办法·········”

    刘荣此言一出,刘彭祖、刘胜兄弟二人只应声发出一阵苦笑;

    望向刘荣的目光中,更是立刻带上了满满的同情。

    ——按照过去这些年的惯例,每当刘荣说‘想想办法’,那就意味着刘荣,对此事毫无办法······

    “不说我了;”

    “说说你们吧。”

    “——都封去哪里,皇祖母那边,放出口风了吗?”

    短暂的沉默之后,刘荣道出这明显有些刻意的、想要转移话题的话,惹得兄弟二人又是一阵苦笑摇头;

    过了好一会儿,才由刘胜深吸一口气,配合着刘荣,将话题从栗姬的身上移开。

    “二哥、三哥,皇祖母还没想好由谁做赵王,还在和父皇商量;”

    “除了二哥、三哥,基本都已经定了。”

    “——刘戊的楚国,交给平陆侯刘礼做楚王;”

    “并从楚国割出薛郡,以薛郡为封土设立鲁国,封四哥为鲁王;”

    “——刘濞的吴国废除;”

    “以吴国的广陵郡为封土,设立江都国,封五哥为江都王;”

    说到这里,便见刘胜稍昂起头,越过刘荣,望向刘荣另一侧的兄长刘彭祖,兄弟二人再相视一笑。

    “——从赵国割出常山郡,我和七哥各得半郡,分别为常山王、中山王;”

    “至于八哥,则封胶西王;老十封胶东王······”

    随着刘胜次序道出兄弟几人,将来要被封去哪里做王,刘荣一边仔细听着,一边缓缓点下头;

    待最后,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