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蛮不讲理太子胜

    第264章 蛮不讲理太子胜 (第2/3页)

,依旧负责拱卫都城长安,并亲掌北军。”

    “虽然并不在九卿之列,但和九卿同级,都是中二千石的秩禄······”

    ···

    “中尉属下,有两丞、两候,以及司马、千人若干,都是千石的品秩。”

    “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库有三丞,中垒有两尉。”

    “寺互原属少府,于先帝年间归入中尉,秩比千石,有左、右二监。”

    “除了掌北军,以拱卫京师长安的职责之外,长安各处城门,以及城墙的防务,也都在中尉的职责范围之内······”

    一丝不苟的跪躬着身,为天子启的提问给出标准答桉式的回答,卫绾便对天子启再稍一拜。

    便见天子启缓缓点下头,又稍侧目瞥了眼跪在殿内的刘胜,随即再问道:“那太子呢?”

    “我汉家的储君太子,应该是怎样的地位、拥有怎样的权利;”

    “比之中尉,又如何呢?”

    ···

    “还有;”

    “朕实在是有些记不清,临江王,是为何被招入长安的了。”

    “还请卿提醒一下:临江王,究竟犯了什么罪?”

    “朕先前,又是让谁去调查此事?”

    “临江王的罪过,是否是太子能插手,又是否是太子有权干涉的呢?”

    见天子启‘问’起真正的关键,卫绾的面容之上,只立时闪过一抹惊慌!

    下意识侧回过头,用眼角瞥了刘胜一眼,却并没有从刘胜的面庞之上,看到意料中的惶恐、羞愧之色······

    “唉······”

    “太子,可真是······”

    “罢了罢了~”

    “日后,再慢慢教导吧······”

    如是想着,便见卫绾悄摸一阵摇头轻叹;

    待天子启略有些不耐的发出两声轻咳,才又再次昂起头,对天子启再拜。

    “禀陛下。”

    “按照太祖高皇帝为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指定的礼法、制度,我汉家的太子储君,应当是位比诸侯,礼同九卿。”

    “太子所居住的宫室,应该称之为:太子家;太子的亲信属官,应当称呼太子为:家上。”

    “论制,太子可以拥有一部司马的军队,作为太子亲军。”

    “太子家的属官,以朝堂为参照,分别有太子太傅、太师、少保,都负责教导太子。(太子三公)”

    “另外,还有太子詹事、洗马、庶子、舍人、中盾卫、门大夫等(太子九卿),分别负责太子宫中的事务,以及太子出行、太子与陛下往来的事宜。”

    ···

    “根据礼制,除太后、陛下、皇后之外,无论是朝臣百官,还是公侯贵戚,亦或是内外藩王、宗亲诸侯,都应当视太子为君。”

    “但在有关于国事、朝政的事务上,太子并不具备命令、调遣任何朝堂有司属衙的权力;”

    “除非陛下亲自诏允,否则,太子能号令的,便只有太子宫中,除太傅、太师、太保之外的属官······”

    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汉太子的权利次序道出,卫绾的话语声明显一滞;

    再看了看身后的刘胜,才又无奈的继续道:“至于临江王······”

    “呃,是因为在兴建王宫时,不顾王相、内史的阻拦,将江陵太庙的外墙毁去、将原本属于太庙的区域,纳入了自己的王宫。”

    “得知此事,陛下便令临江王入朝,并让廷尉、中尉一同调查此事。”

    “而这些事······”

    “这些事······”

    ···

    “这些事,并非是太子所能、所应该插手的。”

    “无论是调查诸侯王的罪过,还是有关太庙的事,都不是太子所能决定、所能干涉的;”

    “尤其是事关太庙的事,太子,断然没有横加干涉的道理······”

    最后再道出一语,卫绾终是长出一口气,随即站起身。

    同样是一板一眼的整理冠帽、衣袍,又一丝不苟的对天子启躬身一拜;

    但即便隔着足有十几步的距离,刘胜也依旧能明显感觉到:卫绾对天子启的这一拜,分明带上了些许恳求。

    ——还没成为太子傅的卫绾,正因为刘胜的‘错误’,而恳求天子启······

    “太子认为如何?”

    面色复杂的抬起头,望向卫绾朝天子启躬身行礼的背影,刘胜心中,只一阵五味杂陈;

    又闻天子启低沉的嗓音传入耳中,刘胜便也只得将目光侧移,却见天子启望向自己的目光中,已是毫不加以掩饰的愠怒。

    “中郎将转任太子太傅的事,朕已经和太后商量过了。”

    “要不了多久,中郎将,就要做太子的老师了。”

    “——如何?”

    “中郎将这番话,太子认为,说的对不对呢?”

    ···

    “如果不对,还劳太子明言:哪里不对、为何不对;”

    “如果对······”

    说到这里,天子启终是深吸一口气,将心中恼怒强自按捺下去些,才稍侧过身,将受指向默然跪坐于殿侧的郅都。

    “如果太子认为,中郎将说得对,那就给中尉一个交代吧。”

    “——临江王,是中尉奉朕之令,囚禁于中尉府的。”

    “结果太子连招呼都不打一声,便将临江王接走;”

    “中尉上门,太子更是面都不见?”

    ···

    “太子这么做,肯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朕‘区区’天子之身,也断然不敢妄议太子的举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