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赵佗的一生

    番外:赵佗的一生 (第2/3页)

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与岭南人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调整当地人口比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随即激起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

    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长达的四年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的谋划;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嘱咐他“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川地势。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

    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线,英德一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

    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

    这是赵佗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也就是从任嚣病死,赵佗递补成为‘秦属岭南百越地区一把手’,并决心断绝岭南于秦廷乃至整个中原的关系之后,曾经的秦征南大军副将、南海郡龙川尉,才开始转变为割据岭南,妄图染指中原,甚至如始皇那般一统天下的枭雄。

    只是相较于后世的枭雄,赵佗这个枭雄,显然有些‘生不逢时’。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5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南越国的疆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即今广州市。

    而在中原,经过多年的征战、争霸,刘邦最终得以战胜霸王项羽,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初,汉高祖刘邦立吴芮为长沙王,以长沙、豫章二郡及将赵佗据有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长沙王吴芮,不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是赵佗所有。

    这算是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直白的将赵佗定性为前朝欲孽。

    只是在之后的七年时间里,刘邦却奔忙于平定异姓诸侯叛乱的路上,根本无暇顾及北方的匈奴人,以及南方的‘南越武王’赵佗。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自知时日无多汉高祖刘邦,明白自己死后,新君很难通过单纯的武力解决南越的问题,于是便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并向朝廷称臣奉贡。

    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刘邦成功的通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