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陛下怎么不好忽悠啊?

    第354章 陛下怎么不好忽悠啊? (第2/3页)

乱,就把我汉家的宗亲诸侯都打怕了?”

    “笑话!”

    “函谷关在,刘鼻、刘戊尚且敢兴兵作乱,齐系、淮南系诸王云起而景从!”

    “真要去了函谷关,别说是关东诸王了,便是梁王,都未必不会生出那逆天的念头来!”

    “更何况如今,皇帝未冠即立,正值主少国疑的档口;”

    “不想着稳固朝野内外,反去想着废除函谷关禁?”

    “哼!

    !”

    “这窦婴,怕是吃了章武侯炼制出来,却还没来得及服下的‘仙丹’了!

    !

    !”

    ···

    “还有什么来着?”

    “哦,招贤,建元,使彻侯就国······”

    “窦婴这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含笑陪坐于身旁,看着祖母窦太后气不打一出来,提起窦婴便怒不可遏的喋喋不休,刘胜也只含笑低下头去,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正如窦太后方才所言:已经年过半百、发虚斑白,甚至已经位‘老臣’之类的窦婴,实在是天真的有些太过分了。

    就说函谷关,早自春秋战国之时起,就一直是嬴秦防备关东各国的重要防线,更享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

    百十年前,秦赵长平一战,秦将白起一举坑杀赵军四十万降俘,顿时激起关东各国同仇敌忾之心,趁着秦国被长平一战掏空了底子,合纵组成联军,将白起的秦军一路逆推回了函谷关内。

    到最后,秦国非但没能在长平一战的基础上扩大胜利果实,反而还将长平一战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全吐了出来。

    最终的结果,便是秦赵各自拼上家底,秦国更是倾国之力,却只换了赵国一代青壮、打折了赵国的嵴梁;

    反观秦国本身,也被连续数年的战事拖得身心俱疲,百姓苦不堪言,府库穷的能跑耗子,官员的朝服都恨不能打上补丁。

    可就是这样一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秦赵长平之战,更让天下人再次认清了现实。

    ——只要函谷关在,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就可以确保‘不输’。

    为什么?

    因为函谷关的存在,几乎可以保证任何一场国战的战火,都烧不到秦国的大本营:关中。

    就好比后世的鹰,无论和谁打仗、无论打赢打输,本土都固若金汤,也根本不会伤及国本一样:函谷关的存在,让秦国从始至终都握着一张‘只要和我打仗,战场就肯定在你家’的底牌。

    赢了,那就是攻城略地,乃至灭国;

    输了,也不过是退回函谷关,全当一切都没发生过。

    无论输赢,被战火所土地的,都始终时他国领土,而非秦国的本土。

    缩在关中发育一段时间,人口、粮草都重新积攒起来,再出函谷的秦军,便又是让天下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秦。

    也正是凭借着这种‘赢了通吃,输了不亏’的优越性,秦国才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在始皇嬴政在位时期,一举完成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

    而这种‘赢了灭你国,输了大不了撤回关中’的优越性,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赋予秦国的。

    到如今,春秋战国已经逐渐被历史的车轮抛在身后,战争的方式,也较当初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比如战国时期的核心兵种:战车兵,在汉室却因为一场汉匈平城之战,而彻底宣告淘汰。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以自己亲身陷入匈奴包围圈的代价,直言不讳的告诉了天下人:战车打骑兵,那真真是以卵击石······

    可即便战争的模式在改变、军队的组成在改变、兵种的在改变,函谷关,也仍旧是函谷关。

    只要它在那里,关中人就会安心;

    只要它在那里,关东人就生不出作乱之心。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它在,未央宫宣室殿内的天子胜,就能睁着一只眼睡觉,而非睁着两只眼。

    而按照窦婴的提议,解除函谷关的关禁,也就是撤去函谷关的防备,最终能为长安朝堂换来的,就只是让天下人觉得:哦,函谷关都不设防了,那天下肯定是平定了,再也不会有人打仗了。

    如若不然——若不是天下再也不会有战争,陛下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蠢事,放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