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新政!

    第355章 新政! (第2/3页)

··”

    “如若不然,窦婴这建元新政,说不定真就把朕给匡进去了······”

    “呵······”

    如是自语着,刘胜的手终还是停在了那方砚台之上,思绪却再度飞到了不知何处。

    窦婴的建元新政中,唯独‘招贤’一项,是最让刘胜感到胆战心惊的。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汉室,尚还停留在‘非彻侯不得为相’的落后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非彻侯不得为相’的潜规则,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弊端。

    ——在开国之初、在太祖高皇帝年间,在那勐人辈出,名称如云、勐将如雨的时代,彻侯,当然都是文武双全,至少也是从死人堆里爬上来的历史名人。

    而且就算这些名人当中,偶尔会有几个只知道打打杀杀,却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也能保证这些人,都是从穷人堆里显贵的暴发户。

    这些人经历了战国末年,也经历了秦末战乱,对于底层百姓可能遭遇的困境,基本可以说是无所不知。

    让这些人做了丞相,就算可能出问题,也断然不会出现动摇社稷根本的大问题。

    可是现在,太祖高皇帝刘邦所设定的‘非彻侯不得为相’的政治潜规则,已经开始逐步呈现出弊端和局限性了。

    就说如今的汉家,彻侯勋贵百十家,有几个是凭一己之力建功立业的‘侯一代’?

    掰着手指头算,也不过窦婴、周亚夫、直不疑等借吴楚之乱立的武勋的不到十人。

    除了这十来个先帝刘启一朝的‘武功侯’,满朝上下,根本就找不出其他还没被贵族生活腐蚀的功侯;

    汉家的丞相之位,更是在周亚夫被罢相之后,接连经历了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这两位功侯二代。

    再加上此番,窦婴因‘建元新政’一事而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让刘胜再次为丞相的人选发起了愁。

    但无论刘胜怎么选,都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桃侯刘舍之后,汉家的丞相之位,大概率将第三次被一个凭父祖余荫、彻侯之爵而显贵的功侯二代、三代所占据。

    甚至可以说从今往后,除非每隔三五十年,就打一场可以让某人,乃至某一批人因功封侯的中型及以上规模战役,汉家往后的丞相,都有很大概率会是酒囊饭袋。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功侯二代变成四代、五代、六代,乃至无数代,汉相酒囊饭袋的概率和程度,都必将愈发骇人······

    在‘非彻侯不得为相’的政治潜规则,已经开始肉影响丞相一职的质量的当下,作为天子的刘胜,的确需要做些什么。

    要么,将‘非彻侯不得为相’的政治潜规则、先例打破,开一个有能力就可以做丞相的口子;

    要么如当年,将申屠嘉先封为彻侯,再将其拜为丞相的太宗孝文皇帝一样,稍微灵活应变一下——还是谁有能力谁做丞相,但为了尊重太祖高皇帝‘非彻侯不得为相’的传统,便在拜相之前,先补上一道封侯的手续,把流程给走全。

    再或者······

    “再或者,就是把丞相直接架空,而且是永久性架空······”

    “嘿;”

    “只可惜老爷子生前,也只敢想想而已,根本没敢付诸行动······”

    言归正传——如今的汉家,俨然已经来到了历史的交叉口。

    如何处理丞相一职,越来越高频率的被酒囊饭袋所占据,成为了刘胜迫切需要解决的事。

    而窦婴的建元新政中,所包含的‘招贤’一项,之所以会让刘胜胆战心惊,也恰恰是因为此故。

    ——如今的汉家,连丞相这个百官之首,都还严格尊崇着‘非彻侯不得为相’的传统!

    至于九卿,虽然没有类似的硬指标,却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门槛。

    就好比廷尉,如果是一个法家出身,至少也是在履历上写有‘治刑名学’的候选人,便更容易得到朝堂内外的青睐;

    再比如内史,由于其权责特殊性,近些年来愈发倾向于‘功侯、贵族不行,却必须有足够的资历、底子必须足够干净’的候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