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儒家的未来

    第356章 儒家的未来 (第1/3页)

    就这样,在历史上闹得鸡飞狗跳,甚至险些让汉家面临又一次‘少年天子被废天子位’的建元新政,随着刘胜轻飘飘一句话,便彻底偏移了原本的方向。

    ——建元新政,被天子胜和窦太皇太后全盘否定;

    核心人物窦婴的政治生涯彻底葬送,更丧失了原本已经八九不离十的丞相之职;

    《诗》博士赵绾于东市外受杖四十,颜面扫地;

    儒生王臧,更是于东市外被公然杖毙,为全天下的文人士子敲响了警钟。

    当今,又是一位厌恶儒家的······

    对于类似的情况,天下人其实早已习以为常。

    毕竟自太祖高皇帝以来,老刘家的历代天子,几乎都不怎么看得惯儒家。

    非要说有哪一位皇帝,对儒家稍微宽容一些,那也就是对所有学派,甚至是对绝大多数人类都怀着仁慈的太宗孝文皇帝了。

    但在这次——在‘建元新政’胎死腹中,整个长安却并没有生出多少涟漪的变故之中,一个事实,只直白无比的摆在了天下人的面前。

    ——儒家的苦日子,还没有到头;

    至少在当今刘胜在位期间,儒家的苦日子,还远远没到结束的那一天······

    ·

    “申培?”

    行走在未央宫后殿寝殿,到宣室前殿的宫道之上,一边走着,一边听身旁的周仁提到近段时日,天下各地对‘建元新政’废黜一事的反应,刘胜轻松惬意地恶面庞之上,只悄然涌上一抹迟疑。

    “鲁申公申培······”

    “来长安?”

    ···

    “怎么个意思?”

    “兴师问罪,还是负荆请罪······”

    听闻此问,又看出刘胜面上神情变化,周仁本还算严肃的面庞之上,也稍带上了些许轻松笑意。

    “陛下言笑了。”

    “申培此人,虽籍贯鲁地,却并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鲁儒’。”

    “单就是其治《诗》,而非《礼》,就足以看出此人,和鲁儒之流并非一丘之貉。”

    “此来长安,想来,也是因为自己门下的弟子惹下如此祸事,认为自己作为老师,应该亲自来向陛下道罪。”

    “至于‘兴师问罪’,当然是无从说起的了······”

    随着周仁语带轻松地道出此语,刘胜皱起的眉头也稍松开了些,思虑片刻,便若有所思的缓点了点头。

    对鲁申公申培,刘胜其实也不能算陌生。

    倒不是说刘胜和这个人见过,又或是打过交道,而是对于这个人的来路,刘胜还是比较清楚地。

    申培,是他的姓名,而‘申公’‘鲁申公’,都是天下人对申培的学术尊称。

    就如同孔丘,被更多的人称呼为孔夫子一样。

    鲁申公申培,大致出生于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如今已经是年过七十,无疑算得上是垂垂老矣。

    但对于申培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对其以七十高龄,都还打算车马劳顿来长安的决定,刘胜却丝毫不担心。

    ——因为刘胜记得很清楚:在先帝刘启在位期间,鲁申公申培,便曾不止一次来到长安。

    虽然不知是为何而来,但刘胜依稀记得当时,那位明明无比苍老,却也还健步如飞的老者,究竟给自己带来了多大的震撼······

    再说到申培的来历,其实也算是大有来头。

    鲁申公鲁申公,‘申’是姓氏,‘鲁’自然就是籍贯了——申培是鲁人。

    但正如周仁方才所言:出生于鲁地的申培,却并没有像绝大多数籍贯为鲁地的儒生那样,去专门研习《礼》,而是转由治《诗》。

    据传,申培少年时期,曾在大儒浮丘伯门下学习《诗》,和太祖高皇帝刘邦唯一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也可以算得上是同门师兄弟。

    太祖高皇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年仅十八岁的申培,便被同门师弟:楚王刘交,任命为了楚国的中大夫。

    太祖高皇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御驾亲征以平定淮南王英(黥)布之乱,于返程中路过鲁地的太祖刘邦,便曾在鲁南宫召见浮丘伯,申培在内的一众弟子,当时也随浮丘伯一同前往面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