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就先这样吧...

    第366章 就先这样吧... (第2/3页)

蛮,而不是慌乱无措,这确实值得敬佩。”

    “但作为武人,条侯应该不会不明白:我汉家的军队,是拿什么说话的吧?”

    漫长的沉默之后,刘胜终还是耐下心来,如是道出一语。

    随着刘胜这一语道出口,周亚夫,也终是无奈叹息间低下头去。

    而刘胜的话语声,却并没有随着周亚夫底下的头颅而结束。

    “我汉家的军队,尤其是将官,是拿军功说话的。”

    “一位将官在一场战争中的表现,是以‘浮斩’作为主要依据的。”

    “守将的表现,则要体现在军民伤亡、地方损毁的程度作为参照。”

    “而此战,晁错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只怕并不尽如人意······”

    ···

    “论军功,晁错身无寸功,自从御史大夫之位外方为北地守,这是晁错第一次以‘将’的身份指挥战斗。”

    “而在这场战争中,晁错所部,也就是北地都尉部的浮斩······”

    “——就算此战,北地郡得了匈奴数千首级,但北地都尉部五千余将士全军覆没,其浮斩,就不可能是正的。”

    “更何况匈奴人有强尸之俗,此战又是以众欺寡、以强敌弱,朕甚至现在就可以断定:此战,北地都尉部所斩获的匈奴首级,只怕是连‘百’数都不到。”

    “也就是说此战,晁错所率领的北地都尉部,浮斩至少为负四千九百。”

    “单就是这一项,晁错,便是身死族灭的罪过······”

    ···

    “若说起军民伤亡、地方损毁的状况,那就更不用提了。”

    “——朕刚得到消息:在匈奴人退出边墙之后,北地、雁门、上、代四郡,几乎每十户人家中,就有四户人家,或有子女死在了匈奴人刀下,或有子侄被匈奴人掳走。”

    “其中,情况最严重的,便是晁错的北地郡:每十户人家有八户遭灾,几乎是家家戴孝;”

    “全郡数十万口,被掳走者,很可能不下四成······”

    说到这里,刘胜终是绷起脸,望向周亚夫的目光中,更隐约带上了些许不愉。

    “这,就是条侯口中的‘又一个魏尚’吗?”

    “难道当年,云中守魏尚也曾在某一场战争中,让一部五千人的都尉部全军覆没?”

    “又或是让治下百姓一战而失四成,被匈奴胡蛮杀、掳数万人口?”

    “冯唐当年,难道就是为了这样一个无能的将领,而向太宗孝文皇帝求情,并得到了太宗孝文皇帝的认可吗?”

    此言一出,殿内便再度为之一静,便是周亚夫,也是怅然噤口不能言。

    对于后世人而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实算是相当有名的历史典故。

    但除了这八个字,后世人对于这个典故,知道的却并不算很多。

    李广难封的原因,刘胜早在还是太子胜,乃至是公子胜时,就已经基本弄清楚了。

    至于冯唐易老的原因,刘胜更是只需要从书本中,就能窥见大半。

    而‘冯唐易老’最根本的原因,或者说导致‘冯唐易老’的主要事件,其实,正是周亚夫方才所说的那件事。

    ——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匈奴连年入侵边地;

    但在太宗皇帝三年,那场筹谋已久,却被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打乱部署,导致汉室海量物资付诸东流的、并没有实际爆发的‘汉匈决战’之后,汉室已经再度确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

    用大白话说,就是在内部彻底安定、诸侯藩王的隐患没有彻底消除之前,原则上,汉室不再主动发动,并应当竭力避免与匈奴人之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所以,对于匈奴人连年侵扰,太宗孝文皇帝也感到苦恼不已。

    好在边关连年遭受抢掠,却也还有一个可以勉强安慰汉家的地方。

    这个地方,便是魏尚之下的云中郡,或者应该说是云中城。

    匈奴人年年来,云中城年年陷入包围之中,但整个汉北边墙,唯独云中郡能做到‘不被欺负的太惨’;

    三不五时,甚至还能得到不少斩获,乃至是得到‘浮斩为正’,也就是杀敌数大于本方伤亡!

    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