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科举,正是提上日程

    第367章 科举,正是提上日程 (第2/3页)

   ···

    “嗨;”

    “若真要立了武勋,那便当是他命中注定,要过一把丞相的瘾吧。”

    “谁让当年,朕自己要犯这个贱呢······”

    如是想着,刘胜便自嘲一笑,又叹息着摇摇头。

    当年,如果刘胜不出手,晁错其实是必死无疑的。

    那一天,先帝甚至已经为晁错设下相送宴!

    只是当时,因刘胜这支蝴蝶,而意外没被气死的老丞相申屠嘉,和刘胜都一致认为:当时的晁错绝对不能死,一旦死了,就必定会助长刘濞、刘武为首的吴楚叛军气焰;

    刘胜仍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回答先帝的原话是:毁我先祖宗祠,晁错必须死!

    但国难当头,晁错绝不能现在死。

    当时,尚还只是‘公子胜’的某位少年天子还单纯的认为:杀晁错的事儿,等吴楚之乱平定了再说。

    但刘胜当时却万万没想到,或者说也是不愿意想到的是:当时,或许是自己亦或先帝,唯一一个勉强可以名正言顺杀晁错的时机······

    “嗨~”

    “许是命不该绝吧。”

    “就先这样吧;”

    “就先这样吧······”

    如是说着,刘胜便忍着心中万般不愿,将晁错的事暂时丢在了一旁;

    片刻之后,又自然地‘飘’到榻上躺下身。

    “朝中公卿,对周亚夫的提议,大体是个什么看法?”

    淡然一语,御榻后侧的帷幔之间,便应声出现一道身影——正是如今写做郎中令,读作绣衣指使的汝坟侯周仁无疑。

    至于刘胜这一问,却是如今朝堂之上,对于匈奴人此次入侵一事争议最大、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

    “禀奏陛下。”

    “对于当年,先帝撤回北墙近半兵力,以防备诸侯藩王一事,朝中公卿各有所持。”

    “——先帝之时,刘舍对先帝之令唯命是从,对此事绝无半点怨言。”

    “而如今,刘舍似乎是不知陛下的意图,故有些瞻前顾后,不知该持何种立场。”

    “及左相卫绾,私下似乎认为先帝这个安排稍有不妥,但并没有同旁人说起过自己的看法。”

    “这或许是因为卫绾,念在先帝知遇之恩,以及同陛下的师生情谊······”

    ···

    “九卿之中,廷尉赵禹、奉常窦彭祖、宗正刘辟强、卫尉直不疑不发一言,太仆袁盎似是在观望。”

    “大行公孙混邪本想支持先帝,但之后想到自己也是‘胡人’,便开始纠结。”

    “——因为公孙混邪支持先帝,会有‘为胡蛮张目’之嫌,而反对先帝,则会有辜负先帝恩德之疑。”

    “唯一明确表示‘此事应该做出改变’的,是内史田叔······”

    听闻周仁带回的奏报,刘胜只悠然发出一声长叹,又扭转了一下腰背,调整了一个更舒适的姿势。

    刘胜方才所问、周仁方才所答的‘这件事’,其实正是匈奴人此番南下,能如入无人之境般,自边墙外一路杀到萧关,甚至破萧关而入关中的核心原因。

    ——先孝景皇帝三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宗亲诸侯,在关东悍然举兵反叛!

    虽然这次叛乱,只花了长安朝堂三个月的时间便顺利平定,更只在史书上留下‘孝景三年吴楚反,太尉周亚夫三月而平乱’的简短记载,但此次叛乱对汉室地方,乃至长安中央的政治生态,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

    在那一年,不知有多少朝堂派往地方郡国的官员,因为‘从贼’乃至‘没有劝君上谨守本分’等罪责,而被杀的被杀、被流放的被流放;

    而在这个但凡想要做官,便几乎必须要以为二千石及以上官员举荐的时代,关东那一揽子因吴楚之乱而下马的郡国官吏,也顺带拉了一大批郡国二千石,乃至朝臣高官下马。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关东无论是宗亲诸侯国,还是长安直辖的郡县,都因为吴楚之乱所引发的政治动荡,而失去了大半中高层官吏;

    原有的郡、县领导班子过半落马,新的领导班子一时半会儿又组织不起来,万般无奈之下,先帝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措施:用军队来维护关东地方的治安,并防备诸侯藩王再次作乱。

    而在吴楚之乱前,汉室军队兵力/百姓人口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极高。

    算上二十万以上的北境边防部队,外加每个郡五千人左右的郡国兵,还有棘门、霸上、细柳、飞狐等直属长安中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