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科举纳士诏

    第370章 科举纳士诏 (第3/3页)

用再舍下老脸、掏出金钱,去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了。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对视风骨、名声甚于性命的汉人而言,体面二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若太皇太后、太后恩允,科举一事,便算是定下了章程。”

    “具体事宜,由丞相府为主、内史为辅,负责一应琐务。”

    “所用钱粮耗费,皆出少府内帑钱。”

    科举一事有了眉目,刘胜的心情显然也还算愉快;

    但愉快归愉快,刘胜也没如同当年,光顾着削藩,却忘了自己还是内史的晁错那样,忘记自己的本分。

    ——作为天子,刘胜要考虑、处理的事,其实非常多。

    即便刘胜尚未加冠亲政,也同样如此。

    “早年间,先孝景皇帝于郡国官吏,乃至朝中公卿的职务,都曾做出更名。”

    “但不知是政令不通,还是关东诸侯列国各自为政,诸侯国官吏的职务名臣,至今都没有统一的定制。”

    “甚至就连朝中公卿,都不时有被人以旧称相称的事情发生。”

    “——发生这样的事,是朕这个做儿子的,没有维护好先皇定下的规矩。”

    “便借今日朝议,将此事也议出个章程来吧。”

    见刘胜提及这件不痛不痒的事,本就因科举而满怀欣喜的公卿百官,自是面色轻松地看向了左右。

    同身旁人眼神交换过意见,又在无言之中达成默契,所有人的目光,便齐齐望向了公卿班列的奉常:南皮侯窦彭祖。

    ——这件事,关乎礼法、礼制,理论上该由奉常负责;

    至于实际上,像这种不痛不痒的小事,朝中公卿,也很乐意给太皇太后的族亲一个面子······

    “太常南皮侯臣彭祖,谨奏陛下。”

    “按照先孝景皇帝年间,对朝中公卿、诸侯官吏职务名称做出的更改,与往时,有以下不同。”

    “——朝中公卿,三公不变;”

    “九卿之中,内史、少府、廷尉、太仆、卫尉、宗正,郎中令皆不变。”

    “更奉常为太常;更典客为典属国。”

    “——诸侯官吏,更国相为相,更中尉为尉;”

    “罢黜诸侯国御史中丞一职,并由之剥夺诸侯王自主任命千石以上官员的权力。”

    “——地方郡县,改郡守为太守,改郡尉为都尉;”

    “相较于郡守,太守不再具备对郡兵的任何过问权;相较于郡尉,都尉也不再具备对本郡中,除军务外任何事的过问劝。”

    “郡都尉,完全比照军中将官的‘都尉’一职,只为武职,而不问内治。”

    “但由于边关常年不宁,先孝景皇帝特有令:陇右、北地、雁门、云中三郡仍用郡守,并允许拥有第二部、第三部都尉······”

    一板一眼的将先帝年间,有关官职名称的变更悉数道出,又仔细回忆了片刻,确定自己没有遗漏,窦彭祖便躬身一拜,旋即施施然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在御榻之上,刘胜只含笑微一点头,便也轻松写意的望向殿内众人。

    “诸公以为如何?”

    “朕是否需要奏请太后,特颁诏书一纸,以规范朝堂公卿、诸侯官吏、郡县主官的名臣?”

    半带笑意的一语,只引得殿内响起一阵和善的轻笑声,气氛也莫名轻松了下来。

    不多时,公卿百官派出三五个代表,你一言、无一语,你客气一声、我客套一句,便将此事也给定了下来。

    ——自即日起,长安朝堂将严格按照先帝年间的改动,称呼南皮侯窦彭祖为太常、平曲侯公孙昆邪为典属国。

    至于诸侯藩王,则各发去一封非正式文件,委婉提醒诸侯王遵守先帝的规定,规范国中官员的官职称呼。

    最后,既然提到了‘朝中公卿’四个字,那一个已经耽搁很久的问题,自也就被聪明人摆上了台面。

    ——御史大夫、少府二职,自北地守晁错外放、桃侯刘舍官拜丞相时起,便一直闲置至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