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战略决断
第386章 战略决断 (第2/3页)
“最关键的是:晁错即没有因军阵之才而名扬天下,同时又有足够大的名气——故御史大夫。”
“这就使得匈奴人一旦在攻打北地的过程中阵斩,乃至生擒晁错,那对我汉家而言,这一战的损失,就真的大到无法接受的地步了。”
···
“其二:除了震慑我汉家的新君,匈奴人选择在开春之时叩边,也有实际因素的影响。”
“——在开春之前的冬天,草原闹了白灾,匈奴人迫切需要在我汉家的边墙抢掠一番,以填补各部族的物资短缺。”
“既然是抢掠,那自然就需要选择那些物资相对丰富,守备力量又相对薄弱的方向。”
“同样:晁错驻守的北地,是陇右、北地、雁门等郡当中,最适合的攻击目标。”
“尤其是攻打北地,可能让匈奴人获得跨过箫关,驰掠关中的机会,就更让匈奴单于庭下定决心,以北地作为主要进攻方向了。”
···
“其三,则是在军阵方面的考量之上,攻打北地,也同样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在匈奴人叩边之时,我汉家每每都会大举动员,而后派大军北上。”
“但在匈奴人攻打北地,并破了箫关之后,我汉家却根本无法这么做了。”
“因为箫关告破,意味着京兆告急,我汉家首先需要确保长安的安稳,根本顾不上调军北上;”
“再加上箫关告破,自也就意味着箫关暂时落入匈奴人的掌控,我汉家即便想要派大军北上,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箫关。”
“不能北上箫关,那就只能东出函谷。”
“这样一来,等大军东出函谷,再折道北上,匈奴人早就带着抢夺来的东西,盆满钵满的逃回草原了······”
听闻周亚夫这一番描述,刘胜先是昂起头,在面前的堪舆上左右看了看,又低头思虑片刻,终面带认可的缓缓点下头。
周亚夫说的没错。
对于匈奴人而言,攻掠汉边,理论上虽然是‘几千里长的边境线,任意选择其中一处即可’,但若是考虑到战略目的、行军路线、战场大小等因素,其实就剩不下多少选择了。
便如周亚夫所说的那样:匈奴人攻打汉室,是有目的的,并不是闲着没事打着玩儿。
可能是抢夺物资、掠夺人口,也可能是战略打击、震慑;
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上都有,只是以战略打击、震慑以及外交讹诈为主,物资、人口的掠夺则为顺带。
这就使得匈奴人选择的攻击方向,必须满足以下几种条件。
——其一,对汉室而言足够重要,可以对汉室造成包括但不限于现实意义、政治意义、战略意义等不同方面的重大打击;
——其二,守备力量不过于强大,以免在攻打过程中,对匈奴军队造成过大的伤亡;
——其三,物资、人口不过于贫瘠,以免匈奴人忙前忙后老半天,结果屁都带不走。
这三个条件中,前两条明显有些相互矛盾——即足够重要,又没有太强的防备力量,这样的怪异状况本身就不常见;
而第三条,也就是人口不过于贫瘠、贫穷,在战火连年不休的边墙一代,也同样是相当奢侈的要求。
结合此间种种,毫不夸张的说:在东西长数千里的汉匈边境线上,能满足匈奴人要求的攻击目标,绝对不超过五指之数。
这样说来,情况也就真的如周亚夫所说的那样:纵使汉匈边界西起陇右、东至接近朝鲜半岛的右北平郡,横跨数以千里,可供匈奴人选择的攻击点,却只有寥寥几处而已······
“朕,明白条侯的意思了。”
“——匈奴人攻掠汉边,就好像商人外出行商一样:需要考虑到交通是否便利,市集是否热闹,还有当地人有没有钱、自己在当地有没有熟人等各种因素。”
“考虑到这些,占据边墙近一半边境的燕北,其实就不大会被匈奴人所注意到了。”
见刘胜轻松明白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周亚夫却也只是微微一颔首,表示对刘胜的认可。
而后,又昂首看了看面前的堪舆,再自顾自摇了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