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武夫当国?

    第406章 武夫当国? (第2/3页)

非侯勿相’的政治潜规则;

    可即便如此——即便除丞相之外,三公九卿其他的职务并没有类似的潜规则,但实际上,过往数十年间,也还是只有极少数人能以‘纯文官’的身份出任汉家的公卿。

    编纂汉律,为汉室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酂文终侯萧何,应该算得上是文官吧?

    ——人家太祖高皇帝刘邦亲口承认的‘汉得以建国立庙,萧何居于首功’的开国第一功臣!

    黄老巨擘,将‘无为而治’贯彻到底的平阳侯曹参,总算是个学术大拿吧?

    ——人家在秦汉之交砍下的敌军首级,比他做丞相期间没喝醉的日子都还多!

    为汉室制定礼制,甚至在那个逮着儒生就开涮,见了儒生就踹进水沟,抓过儒冠就往里尿尿的男人在位时期,以儒生的身份官至九卿——叔孙通总算是个‘文人’了吧?

    ——不好意思,人家君子六艺样样精通,偏科还专门偏的是个人武力更好的方向,骑术、射术都属上佳!

    毫不夸张的说:在那个猛将如云、名臣如雨的时代,叔孙通一介儒生能官至九卿,真就是靠背后肌肉线条所隐隐呈现出的‘德’字,才让开国时那些个骄兵悍将、开国元勋乖乖闭上了嘴。

    可以说,凡太祖高皇帝刘邦一超,除去吕太后为太子刘盈找来的那四个前秦博士,刘邦的皇宫之中,就从来没出现过‘纯文官’‘纯文人’的身影。

    吕太后年间,也同样如此。

    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吕太后驾崩,太宗孝文皇帝自代国入继大统,才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转变。

    因为在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当年,有两个千百年难出一个的、国士级别的人才同时出仕。

    ——《春秋》博士贾谊。

    ——《尚书》博士晁错。

    结果怎么样呢?

    二十岁的年纪,官拜二千石的《春秋》博士后,贾谊屡有良策奉上,甚至是屡有垂名青史的名策、名篇奉上;

    不料此举非但没有被太宗皇帝采纳,更没有为汉室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反倒是招来了周勃在内的一众开国元勋的厌恶和不满。

    一个荒唐至极的‘小小年纪就妄议国事’的‘罪名’,就让太宗皇帝不得不将贾谊雪藏,多年后想要起复,却又因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抑郁而终。

    晁错的日子比贾谊虽稍好些,却也没好到哪里去。

    ——最初只因为‘认字’为担任文职;

    之后凭借速通周雅语,而后前去授《尚书》于济南伏生,才得以成为只有虚名的《尚书》博士。

    在官拜博士之后,晁错最开始也和贾谊一样,接连给太宗皇帝奉上良策。

    和贾谊的遭遇一样:晁错的奏疏,无一例外得到了太宗皇帝,乃至于整个朝野内外的高度赞扬和认同,却没有哪怕一封得到采纳。

    逐渐明白过来自身处境之后,晁错终于回过神来,开始将注意力从博士的本职工作:献策,逐渐转移到社稷的下一代当家人:太子刘启身上。

    因为在目睹‘同年兵’贾谊的经历,并亲身经历同样的事之后,晁错终于明白:还不是时候。

    汉家,还没到文官治国的时候。

    所以,晁错开始为未来投资,将注意力投注在了汉家的未来。

    晁错没赌错。

    在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继承大统之后,大环境果然迎来了转机。

    ——太子家令晁错,在孝景皇帝刘启继位之后,以潜邸心腹的身份得以‘鸡犬升天’,迅速官拜内史;

    有那么一段时间,晁错区区一个九卿,连亚相御史大夫都不是,就能凭借背后为自己撑腰的天子启,将丞相申屠嘉虐的毫无还手之力。

    在一只手狂虐当朝丞相的同时,晁错甚至还能腾出另一只手,和当时同样得势的‘文官’代表:袁盎过过招!

    可以说,从太宗孝文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即位开始,到得以平定——这短短几年的时间,是有汉以来,文官群体在汉家朝堂最舒服,也最风光的一段时间。

    只是吴楚乱平,才刚被岁月消磨殆尽的开国元勋群体,又被吴楚七国之乱的平乱功臣群体所取代。

    到如今,吴楚平乱功臣群体都还没完全淡退,又多了一群马邑战役的民族英雄、新兴军功贵族······

    “或许·我这么说,丞相会觉得我袁盎是个不能容人,看不惯旁人过得比我好的人。”

    “但即便是要鄙夷我,也请丞相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