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顺手建个气象台

    第七十九章 顺手建个气象台 (第2/3页)

谋生路,将永远不知气象何事,农业根本之知识何在,民众生活将永远置之于未知,何谈将来之发展。」

    在回去的路上,程诺了解到张蹇自打那次吃亏后,他自筹资金在南通博物苑中馆建立南通博物苑测候所,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气象观测站,开创了中国民办气象事业的先河。

    后来在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水利局总裁期间,下令在全国设立气象观测所,中央直隶省及各级农林机构共设立了二十六处观测分所,这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用近代气象科学观测体系,可惜随着张蹇辞职南归,北洋政府又出现经费问题,大多数气象测候所被迫停办。

    现如今他在通州军山又建造了一个气象台,房子都建好了,就差专业仪器和技术人员入驻,结果赶上这么一摊子事,实在是让人有些糟

    心。

    面对这个问题,程诺最擅长的是宏观指导,指明一个方向,具体科研攻关他也犯憷,尤其是在这个陌生的领域,要不然他也不会成立科学院,早就撸起袖子自己上阵了。

    到达通州后,没有着急去参观军山气象台,而是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开始将后世看过的科普物、去过的科学馆和读过的科技史连夜整理,终于收集出一份关于气象方面的指导书。

    可能在后世气象学家看起来漏洞百出,但放在一百年前的现在,绝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间由于太投入,送来蘸酱吃的糍粑差点给蘸成墨水,让程诺觉得也挺好玩的,真要吃了墨水说不定百年以后的儿童读物上,又增加一位蘸墨名人。

    「风向风速日记机、富尔顿水银气压表、自记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表、自记雨量计......经纬仪、测云圈。」张蹇反复看了看程诺提交的气象仪器名录,问道:「军山气象台除了需要纸上的这十多种仪器外,没有别的了吧?」

    「对了,还差个老祖宗的日晷仪,也就是它咱们可以不用洋货。」程诺也是饿坏了,边往嘴里塞糍粑边说道:「最好再准备两台无线电发报机,山上一台,家里一台,碰到极端天气可以很快通知到大家。」

    「只要有效果,这些投入都是应当的,看着仪器表单我还唯恐不足,差了哪些。」张蹇点点头,将名单交给一旁的下人,让其尽快准备。

    其实跟气象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张蹇已经是入门了,之所以找上程诺,也是想着作为目前国内科学界的顶端的大才之一,看看其有什么独到的想法可以补充。

    跟体育行业类似,此时国内气象界也基本由洋人把控,专业仪器和话语权全在人家手里,气象解释是否是科学正确的外人一概不知,就是他送人去学习的远动第一气象台——徐家汇气象台,也是外国传教士建造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过往外国船只,农业方面触及很少。

    ….

    真正改变现状,还得等到竺可贞先生等人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