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商务印书馆

    第八十七章 商务印书馆 (第2/3页)

,程教授。」

    原来张元济也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员,只不过当时程诺忙着别的事,当时两人只不过是点头之交,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个商务印书馆经理的身份。

    早年张元济以进士身份,参加过戊戌变法,后来百日维新失败后,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后来经李中堂介绍,受聘于南洋译书院院长一职,主要负责西书的翻译、编纂工作。在此期间与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夏瑞芳熟络,一来二去便加入了商务印书馆。

    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之后,利用地缘、学缘、乡缘等多重关系,笼络了一大批编辑人才,提升了编译所的智力水平和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自主能力。在其改革下加入印刷所、发行所,与编译所组成了「三所」,形成编、印、发一体的运行机制。

    看到来客是半个熟人,程诺悬着的心稍稍放下,站起身客气道:「筱斋先生,好久不见啊,没想到你就是将商务印书馆发扬光大的功臣,如今看来我算是找对人了。」

    「小张,把好茶给我泡上,这个就是咱们整天念叨的北平大学程教授。」吩咐完伙计,张元济走过来哈哈大笑:「哪里哪里,我起到的作用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程教授此次过来,我想大多是为了算学一道吧?」

    「筱斋先生当真是神机妙算,那我就长话短说。」程诺将随便携带的文件包打开,把书拿出来介绍道:「这是我们编写的算学《类域论》丛书,准备拿去出版发行,读者也都是各个高校的师生,发行量可能不会太高。」….

    张元济接过书本,认真翻阅起来:「这倒无妨,教科书本来就是我们商务出版的重心,程教授大可放心。」

    按照惯例,商务印书馆肯定要把丛书拿到编译所请专业编辑进行审阅,但一想到坐在面前这位正是此类学科的宗师,目前国内除了他估计很少有人能看得懂,强行审阅无异于自取其辱。

    「按理来说算学对于外人很不友好,但我观程教授一书,内容详尽,举例丰富,连我都能看上一看,相信此书一旦发行,绝对能为国内教科书编纂再树一典范。」张元济粗略翻完,嘴上由衷赞叹。

    目前国内的教科书普遍都是翻译于日本,很少有本土教材,单从这一方面就足以让他看到其背后的价值。

    程诺知道合作的事应该是成了大半,说道:「如此,那本书发行一事,就劳筱斋先生和商务印书馆多多费心了。」

    后面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商量的多是一些合作细节,例如一期发行多少本,怎么发行,什么材质等等,不过因为是教科书,程诺当然是希望能买的学生越多越好,自己那点稿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就商量着尽可能将售出价格压到最低。

    张元济也乐得如此,借着国内「赛先生」第一人的名声发书,这个广告效应太大了,只要不赔本怎么都可以,完全可以趁着机会盖住竞争对手中华书局的风头。

    就此,双方对于合作内容都很满意,签订合同起来就顺利多了。

    预计本月月末就可以面向市场,不过在程诺的坚持下,改为了中旬。虽然工期上比较赶,但商务印书馆自动默认为传授知识心切,反而更加钦佩。

    只是程诺暗自苦笑,真要是等到月末上市,恐怕还没出

    来就被那些辫子军给扼杀了,到时候还没处说理,说不定人家逼急了,管你是谁只给赏一枪托。

    不过既然已经出来了,程诺没想着就这么回家,准备出了城门去小麦试验田看看。

    说来也是惭愧,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他当甩手掌柜,吩咐完手下后就撒手不管,自己则忙着别的事,如今小半年过去了,程诺也想看看小麦的长势如何。

    因为今年播种的晚,冬小麦肯定是没指望了,所以试验田以春小麦为主,在别的麦田一片金黄可以收获时,唯独他们还是绿油油,不时有干农活路过的农民驻足观看。

    程诺还没到田间,郭守春的人影都没看着,就听到他的声音。

    「我给你们说了多少遍,我们半干旱地区土壤肥力很重要,要不然会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也不会好到哪里,这块区域你们怎么给漏了?」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要控制基本苗数量及其分布均匀度,调节行距以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