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劳动补习学校

    第一百零一章 劳动补习学校 (第3/3页)

煠、卸板、糊盒、刷旁、包装等工序,把能讲的通通都讲了一遍。

    中间不是不可以纯手工,只是制作起来麻烦不说,效率也比机器的慢,这样一来即便有再好的技术,但生产成本下不来,产量上不去,怎么着最后都是个死路。

    思来想去,决定还是拉着科学院,造几台自己人能使唤得动的机器。

    “啥,院长,你让我去造制备火柴的机器?”擅长机械制造的吴玉麟有些发懵,自己刚才还在怎么研究提高自行车行驶效率,这会儿又到了火柴上,跨度之大一时都没反应过来:“不是,我不是故意推辞啊,只是对这玩意,我是十窍开了九窍。”

    程诺疑惑道:“什么意思?”

    吴玉麟指着自己的太阳穴:“一窍不通啊,我的大院长。”

    程诺笑道:“我以为是啥呢,来来来,你看看这是什么。”

    说着话,程诺把自己前段时间从各个火柴厂取到的“经书”搬了出来,硕大的白纸上画着火柴制作所需要的各个机器图纸,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排梗机、卸梗机、贴标机等等,凭借着他人肉相机一般的记忆力,硬生生都给画了出来。

    “怎么样,你们这个院长当的不亏吧,可不是只会拍屁股下命令,也懂你们的难处。”看着吴玉麟震惊的表情,程诺心里还是有些小得意:“旁人猛一看还真不知道这些玩意是干啥的,要不要我给你介绍介绍啊。”

    虽然这些机器图纸一看上去就知道是外行人画的,甚至标注都没按照行业常规的来,但愣生生按照固定的比例,分毫不差的全给画了下来,尺寸数字及文字没有被任何图线通过或覆盖,就像真的有一台机器被呈现在面前,就差同上电嗡嗡作响。

    吴玉麟端着图纸,看了又看,最后忍不住围着程诺转了两圈,震惊道:“院长啊,幸亏你不是干机械的,要不然光凭你这一手,我敢保证没多少厂子让你进去了。”

    程诺则笑道:“这话说的,我现在改行也来得及,不为别的,就专门抢你老吴的饭吃。”

    吴玉麟把图纸放到一边,赶紧求饶道:“可别,院长咱是一家人,我这还是吃的您老人家赏的饭,哪有再端回去的道理。”

    程诺摆手,把图纸拿了过来:“得,不开这个玩笑了,赶紧给你讲讲这些图纸都是干嘛的,后面你跟老施商量商量,能不能挨样来上一台。”

    “首先是制梗机,制梗部先将木材搬到锯木机前将其切成长寸余的细棒,再用火烤或晒去水分,这就是火柴梗。”

    “下一步.”

    说是机器,其实并不复杂,当然只是对程诺等人而言,对于其他大多数国人来说,光是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导致制造机器全是从外国人手里买的,使用期间还要另付他们的维修和保养费,这就导致整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全部由洋人把控,国人所能掌握的利润少得可怜。

    直到解放前,我们的火柴制备工艺还是个老大难,甚至有读者向报纸写信投诉火柴质量太差:有的火柴头不齐、歪偏,有的火柴头太小,引不着火柴杆;火柴盒上涂的赤磷稠稀度不匀,黏着不牢,常常一盒火柴只用了一半,赤磷面就被磨擦破了,剩下的一半火柴没法使用等等。

    正因为火柴是生活必需品,在特殊的年代甚至还要凭本供应,八十年代一个正常的老烟民一个月就要用掉普通火柴十盒左右,一个五口之家烧水做饭每个月需要用六七盒火柴,但当时北京只有一家火柴厂,供求之间出现巨大缺口,不得已还限量供应。

    以至于当时还出现了抢购火柴的现场,跟后面抢购食盐的何其相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讲解完图纸后,程诺索性带着吴玉麟、施金二人,佯装打扮一下,以合作的名义摸进一些洋办火柴厂,切身感受到机器的运用后立马返回科学院。

    有着程诺这个人肉相机和计算机的加入,一个星期后竟然真的做出了几个半自动的机器,动力系统通通改为电力传动,包含烘梗机、沾油沾药机、排梗机、卸梗机等等。

    当然了,他们也心知这些机器不是原创,都是在洋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但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甩开原版一大截。

    于是乎,一家名为“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子在天津某处租界低调创办,一开始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目,这年头开火柴厂的多了,叫什么的都有,不差这一个。

    大家都知道洋大人在欧陆苦战,忙着生产军备物资,这种生产品的输入量自然就下降了,甚至还要从我们国内进口过去,如此一来国内市场少了外国帝国主义的竞争,国内火柴市场出现了一段真空期,是个做生意的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大家也都见怪不怪。

    可谁曾想它竟以一个相当夸张的速度占领市场,等众人发现时,中华牌火柴早已占据了京津冀地区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