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请外援

    第一百零四章 请外援 (第2/3页)

冀地区的看在眼里,势必要放眼全国,将机会平等地送到每个合适学生的眼前。

    因此,安排好这边的事情,程诺就紧锣密鼓地做宣传工作,尽可能把这个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

    不过在这里《国民》杂志还是比不上《新青年》,全国网点还很少,绕来绕去还是得两家联合,一起将这则消息公布出去。

    北京大学《新青年》编辑部,看着手里的招生简章,陈先生若有所思,最后也不知是真渴还是假渴,倒了满满一杯水,一饮而尽。

    “致远啊,先声明一下,对于留学基金会的事我是强烈赞同的,并且还要捐上一笔钱,保证后面半年免费持续刊登你们的广告。”

    还没等程诺高兴,陈先生做出手势,示意他还要继续说:

    “但是啊,但是,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我觉得日本就挺不错的,这点是经过我和守常亲身经历过的,都是拿筷子的,饮食等方面的风俗与我们相近,花费应该也更少,为什么偏偏要学生们都去拿刀叉?”

    李先生在一旁,态度比较缓和,但总体意见上与陈先生一致:“对啊,伱看我们编辑部,我、中甫、豫才、季刚这些喝点洋墨水的,都是东洋过来的,不过即便是这样,其中花费也是颇多,送那么多学生前往法兰西,我怕你吃不消啊。”

    程诺笑笑,解释道:“这里选择法国原因有三,其一,法国没有绅民阶级,政府万能、宗教万能等种种观念,这些观念都阻碍学术的进步,影响留学国外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脱离了政治和宗教掣肘获得学术自由发展的法国新式教育,最合适中国留学生的学习;

    其二,其他欧美各国,学费和生活费均很高,非一般的自费生所能承受,法国除巴黎以外风气均极简朴,学校也不收学费,只收取住宿费和膳食费,所以能得以最俭之费用,求正当之学术;

    其三,一般人都认为德国科学技术高超,其实法国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毫不逊色,德国人往往吸取法国人的发明而专研更精密的研究,所以两国的学术各有所长。

    至于两位先生所说的东洋,科学一道确实远胜我国,但与欧陆诸强相比,又是极大不足,学习一道讲究慕强为之,而不是慕近为之,近道也不意味着一定好走啊。”

    陈先生认真听后,直接抓住重点:“别的都有点虚,但第二点留学法国不但价廉而且教育质量高,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绝大多数学生更在意这个,花更少的钱,办更大的事。”

    李先生笑着翘起了胡子,语气中稍带揶揄:“你家的两位孩子,不是在忙着留法勤工俭学吗,等下一期咱们《新青年》发表,刚好可以拿给他们看,这也是一条门路。”

    陈先生本来挺高兴的,想到这就有些生气:“别提他们俩,最近跟着那个姓吴的搞什么无政府主义,简直是不顾社会实际的瞎搞乱搞,怎么可能会成事,真那么厉害,欧陆哪至于现在还打得焦灼!”

    程诺赶紧出面把这个话题打住,商量着怎么把这个事给宣传出去,最后决定下一期专门出特刊,着重描绘留洋的学习生活,最后再以特别的篇幅,宣传留法基金会,鼓励更多合适的人去报名。

    不过到最后,陈先生特意把程诺拉到一边,小声询问道:“致远啊,咱们俩的关系应该不错吧,来北京这么长时间,我的瓜子你可没少吃啊。”

    看他这副样子,就知道一定藏着事,程诺在这里特地使了个坏,把兜里的瓜子都掏出来还给他,笑道:“中甫先生,这些都还给你,要是不够我明天给你补上一大袋子。”

    陈先生当即有些傻眼,赶紧把瓜子退回去:“只是干啥呢,致远老弟,咱可不兴这样啊,太见外了,我是想我能问你瓜子好不好吃,要是觉得不合胃口我回去改进工艺。”

    程诺笑而不语,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就看他什么时候把真话讲出来。

    陈先生无奈,只好败下阵来:“我也不给你兜圈子了,想问问你那个留法俭学会的条件都有哪些啊?”

    程诺笑着摇摇头,说道:“其实条件很低,中学毕业,没有不良记录,成绩合格,法定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即可录用,那两个孩子肯定能满足要求。”

    陈先生怔了一下,老脸一红又怕被发现,赶紧低下头摸着自己头把子:“倒不是缺这笔钱,而是他们死活不要,这哪是我儿子啊,简直是我祖宗,达到要求就好。”

    说罢,陈先生掉头就走,不知道想到啥突然转回来,抓了一个瓜子塞进嘴里品了品,笑道:“这一看就不如我炒的,下次给你尝尝我做的南瓜子。”

    程诺见状,也只是把瓜子重新收好,笑着摇摇头,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不过摸摸兜里的瓜子,似乎还有些温热,便转头走向了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

    蔡元培看到来人后,也只是上眼珠瞅了一下,扶了扶眼镜,继续批改手中的文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