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

    第四章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 (第3/3页)

腿断了,又额外接上了一支,显得十分滑稽。

    “抱歉,家里就是这么个情况,也没想到程教授会亲自来到这边,招待不周,等咱们回到城区再好好款待你。”拿来两个碗,一边往里倒着水,范旭东一边客气道。

    由于这座土屋实在是太小,根本无法同时容下两三个成年人。

    李老三干脆站在门外放着风,嘴里小心嘟囔道:

    “这也太小了吧,还没之前我住的破草房子大,湿气还大,一直睡在这里不难受么……”

    当然,声音太小,这话屋里的二位自然是听不到。

    程诺稍微打量了一下,也是不解:“范先生,你平时就是住在这里吗?”

    范旭东把水壶放下,有些不好意思道:“如果盐厂忙了,我就在这里住,平常还是回城区。”

    “那这么小的屋子,连张床都没有,你这怎么住的下啊。”程诺不解。

    “这桌子是两用的,白天我可以用它做实验,晚上直接折叠一下,就能当床睡了。”

    拍拍桌子,范旭东就要当场演示一下,怎么把桌子变成床。

    程诺只是心疼随口那么一问,哪想真去麻烦对方,何况这屋子的屋顶也低,一直呆在里面也是难受,还不如出去吹吹海风的好。

    “别别别,外面天地广阔,不必非得在屋里待着。”

    “也是,除非要做东西,否则我肯定不会待在这个地方。”

    天津的海几乎没有沙滩,绝大多数都是泥巴。

    不过即便是这样,漫步在海边的两个人,兴质也是前所未有的高。

    话题从求学经历,到海外生活,再至事业发展,无话不说,无话不谈。

    共同怀揣着立志报国的决心,两人的关系无形之中快速拉近。

    尤其是范旭东的兄长范源濂,作为前任教育总长,是程诺入职北大的介绍人,前面更是帮了不少的忙,私交方面也算是不错。

    范旭东的老师梁启超,政途失败后又打算入职科学院,彼此之间的关系上更进一层。

    捡起一块石头,程诺拿着它尽力向海的深处扔去:“旭东,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制盐业,而不是别的什么行业?比如钢铁,又比如煤炭,也都是国之重器。”

    掐着腰,范旭东看着那被石头击出来的水花说道:“因为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自离开母乳至老死,都不能离开,而我国内制盐技术极其落后,靠海的吃海盐,靠井的吃井盐,靠矿的吃硝盐,至于什么都不靠的则吃土盐。

    原本这都没什么,千百年了,咱们不都这么过来了么。”

    心里有些苦闷,范旭东也跟着捡起一块石头,打着水漂往远处飞去:“可后面求学后才知道,连喂牲口的盐含氯化钠不足85%,都认为有害,明令禁止。

    而在中国有的地方却将含氯化钠不足50%的盐也用来食用,这能不令我们感到痛心?”

    程诺叹了一口气,又问道:“所以你就萌生了开制盐厂的想法?”

    范旭东点点头:“原本这事仅凭莪一人之力,是万万不行的,幸运的是许多同志都尽力解囊相助,多的两千元,少的一百元,对我表示期许。

    梁任公先生住在天津,每次见面必问‘招了好多股?’有时援笔伸纸,亲自列数计算,这种热情,历历在目,有了这些人,盐厂才有今天。”

    当然,也是因为梁启超的帮助,在他担任财政总长的这段日子里,范旭东的盐得以将销售区域扩充到淮南四岸。

    恰好赶上两湖地区盐荒,该盐彻底在南方扎了根。

    程诺点点头:“国家动乱,盐政混乱,给了“舶来食盐”以可乘之机,盐利尽为外人所据,盐价一天一个价格,百姓生活高居不下。如今有这样能强壮民族筋骨的精盐,质优价廉,范先生居功甚伟。”

    范旭东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成就,苦笑的摇摇头:“如今盐的问题暂时解决,可老百姓还苦在碱上,我也是发愁啊。”

    程诺扬扬眉,笑道:“这个我有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