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德国这破船还有三千钉

    第四十九章 德国这破船还有三千钉 (第3/3页)

法,程教授您快说。」

    两口把剩下的萝卜吃完,程诺笑道:「眼下英国主要是靠海军封锁航路,进而控制轮船,不让其停靠在德国。我是想说,如果咱们可以想办法驱赶掉这些海军呢?」

    李华迟疑道:「你是说要发展海军吗?」

    程诺摇摇头:「巨型战列舰的历史已经慢慢过去,只凭借舰炮的口径,是无法决定一场海战的胜利。」

    李华不解道:「那我们该如何去办?」

    程诺扬扬眉:「当然是研发飞机,发展空军咯。」

    这下轮到李华傻眼了,飞机这种东西虽然听过,但要实际去接触,还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

    「造飞机?」

    看到已经接近目的,程诺微笑道:「对,飞机的重要性在后面的时代发展中,其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无论是拿去搞民航,还是回头做军事,行业潜力都非常大,我推荐你试试这个方向。」

    李华傻眼了,赶紧解释道:「程教授,您真不是开玩笑吧,虽然汽车的四个轮子看着比飞机的三个轮子多一个,但实际上的研发难度要刚刚反过来,何况我对飞机还一窍不通。」

    程诺笑着摆摆手:「最起码,你是有基础的,不像我,那才是真正的门外汉。」

    李华虽然心动,但自己的本事自己最清楚,这点经验积累对于飞机制造来说,根本不够看:「不行,您说的方法虽然好,但并不适合我呀,航空发动机我连拆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程诺乐呵呵道:「那可不见得,发动机虽然不会,但可以研究点别的啊。

    比如发动机整流罩,既能减小飞机阻力,又能解决气冷发动机的冷却困难问题,甚至可以设计两排或四排汽缸的发动机,为增加功率创造条件。

    又比如废气涡轮增压器,能提高高空条件下的进气压力,改善了发动机的高空性能。

    再比如变距螺旋桨,用来增加螺旋桨的效率和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程诺每说完一个例子,李华都跟着在一旁点头一次,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而程诺说的技术进展可不是他瞎编的,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活塞式发动机领域出现的几项重要的发明。

    除了程诺说的,还有冷却排气门、汽缸喷水和防爆燃燃料等等,这些发明为大幅度提高发动机和飞机的性能创造了条件。

    而程诺之所以想让李华留德改专业,除了觉得李华是一名可造之才外,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德国在一战后,航空产业发展迅速,比如世界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战斗机。

    战后美、苏、法通过买专利,或借助从德国取得的资料和人员,进而陆续发展了本国第一代涡轮喷气发动机。

    与此同时,一战后的五六年是留德史上的两段黄金时间。

    仅1924年的柏林一地,就有中国留学生近千人。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有战后《中德协定》的签订及中德文化交流的加强,使大批学生留德成为可能,两国完全处于平等地位,德国政府把在华的发展重点转向文化和经济领域。

    留学,就是当时中德教育交流的主要形式。

    另一方面,战后德国通货膨胀极为严重,马克大幅度贬值,持美元等硬通货的外国人在德国生活的各种费用较战前大为减少,这种状况刺激了外国学生流向德国。

    当中国学生大都较穷,出于生计考虑,他们不得不随各国物价的变动而更换留学国家。

    当时留学欧美其它国家的中国学生,许多便转到德国留学。

    比如程诺赴欧后见到的林语堂,原本是程诺的学弟,一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但由于经济原因,1920年便转到德国来比锡大学学习,后来获得博士学位。

    为什么我党很多前辈的留学目的地都选择德国,其实还是经济拮据这个现实压力。

    换句话说,程诺除了看中德国的工业外,还想派送一些国内不错的学生苗子,送到德国留学。

    李华,就是是程诺准备安插在德国,既学先进技术,又管理留学生的预备人选。

    「别看德国要不行了,但破船还有三千钉,里面仍有不少好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掘嘞!

    李华,我很看到你。」

    「程教授,别这样,你这样让我很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