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少年,去学造船吧

    第五十九章 少年,去学造船吧 (第3/3页)

同时,保证人才有序培养。」

    陈兆锵摇摇头:「盲目的乐观是不可取的,大名鼎鼎的求新船厂,就因为经费问题而不得已改为中法合营,看样子对我们有益,可实际上很早就被法国老控制,我们的华人董事,早就有名无实。」

    求新船厂别名上海求新机器厂,其创办人为朱志尧,出身于上海沙船业世家,沙船为中国古代特有的船型,是清代承担漕粮海运的主角,乾嘉年间,上海沙船业有「朱王沉郁」四大家,以朱家居首。

    不过在朱志尧的时代,沙船业务已为轮船所夺,家道就此中落。

    好在其舅父是大名鼎鼎的马相伯,乃震旦学院、复旦公学与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在他的操作下,朱志尧进入了轮船招商局做买办。

    只不过此买办非彼买办,虽然做过银行买办,却主要是技术型企业家。后面一手创办的求新船厂是中国机械发展史上的创举,人称「我国机器厂中的巨擘」。

    可惜赶上一战,国内市场上钢铁价格居高不下,致使求新船厂债台高筑,被法商趁虚而入,至此无力回天。

    程诺笑笑:「所以在这里我们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加入,看似加剧了培训投入,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反而能减少我们的科研投入。」

    黄炎培不解道:「这是何意?倘若真像你说的,那我们一定能省下一大笔钱来,毕竟科研投入是有相当大的失败风险,这方面人才培养风险显然更小一些。」

    程诺没有着急答话,而是起身来到背后的黑板上,提笔写下「增量创新」四个大字。

    等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时,程诺这才慢悠悠道:「所谓增量创新,即经常不是深思熟虑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结果,

    而是工程师和其他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员的发明和提出的改进意见的结果。

    虽然不起眼,但也带来了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顿了顿,程诺又说道:「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国家早期机械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主要途径,很多实业家前期工作之余,一面出于兴趣,一面为了增加收入,弥补家庭开支,还是研究一些小东西。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

    产带来了困难,若是放在以往,江南造船所还能忍一忍,勉强把日子过下去。

    可眼下不行了,美国老方面催的相当紧,距离工期越来越近,主事人着急地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可就是解决不了问题。

    事情倒不是完全没有解决的办法,比如找美国人买技术,有一种新式汽油机,可以代替锅炉水管。

    可问题是对方像是吃定了江南造船所一般,直接开价数万美元,要知道江南造船所造个万吨轮船才有几个利润,如今钱还没收到,就先撒出去一些,实在是过于肉疼。

    好在对方并没有把价钱咬得太死,最后压在了一万美元,死活下不去,一时间谈判重新陷入僵局,似乎唯有掏一万美金的一条路可走。

    此时的程诺如同天降神兵一般,直接将从欧洲「借」来的图纸拿出来,表示不仅可以低价出售技术,还可以将全部图纸、构造、模型及制造技术转交给江南造船所,同时负责培训工作。

    一时之间让江南造船所非常心动。

    考虑到欧美各国政府皆申令禁止输出机械车床等部件,以供他们国内应用,致使我们国内企业没有机器可用。

    程诺表示可以租借一部分从欧洲「巧妙」运来的机械,价格好商量。

    听到这个好处,江南造船所开始迟疑了,程诺对他们未免太好了,实在是让人心里没底。

    可即便这样,程诺还没完,更是表示愿意以友情价出售克虏伯钢材,全力支持万吨轮船如期交货。

    如此三板斧下去,彻底把江南造船所打晕。

    倒不是程诺舍得下本,而是现在江南造船所的主事人就是那个外国老——摩根。

    这老家伙,鬼精鬼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