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何莫非钢铁乎

    第七十五章 何莫非钢铁乎 (第3/3页)

    “你……”

    “你……”

    觉得气氛不对,陈、李二人都有话要说,不巧的事都赶在了一块,最后李大釗主动说道:“仲浦,您先说吧。”

    “好,那我就谦让了。”陈仲浦颔首,站出来认真道:“丙辰年也就是前年,我就意识到当前中国既贫且弱,除少数人外,全国人民生机断绝,已经穷的不能再穷了,满地干戈血肉飞,孤儿寡母无人恤。

    “独有人民要饭吃,却无法将他止住。无法止住,所以成了二十世纪劈头第一个大问题。虽然一开始致远将工作重心由思想启蒙转到实业上来,我是持保留态度的,认为其治标不治本,但现在看来,致远已经往前走了这么多步。”

    一旁的李大釗深有感触:“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大家的日子普遍过得紧巴巴,整日为吃食而忙碌,至于其他群体,基本上也是如此。

    “但剩余群体占主导地位的工人师傅又怎样呢,实际待遇不如骡马,尤其是上海的一些工厂还用着十二岁上下的童工……我相信程诺此举哪怕治标不治本,但长此以往,绝对能将现状进行改善!”

    “对,就像致远经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陈仲浦很是赞同,接着说道:“上次他不是从上海寄过来一些中译版本的《***宣言》吗,如今弹药有了,我们应该直接通过这个研究会,在舆论上支持致远!”

    邵飘萍支持道:“正好,这次就当做我们新闻学研究会的开篇第一题,明日,不,今晚我们就动笔写文,来支持相应程教授的实业,国货当自强!”

    就在几人商谈文章的时候,蔡元培也将新闻稿给念了完了。

    感受着台下学生们的热情,联想到程诺等人在后面的付出,蔡元培缓缓道:“方今国事艰难,民生凋敝,忧国之士莫不以振兴实业从事工艺为言,顾与钢铁一端,类皆罕言之。殊不知今日救我中国之良药,即钢铁也。

    国计民生,关系至巨,试问举凡制造机械,为兴办实业之具者,何莫非钢铁乎?

    交通机关之铁道,何莫非钢铁乎?

    国防装备之武器,何莫非钢铁乎?

    水运大计之巨轮,何莫非钢铁乎?

    今一切悉取诸外国,则利益日形外输,而财竭之虑翘足可待。夫今日之世界,钢铁作用之世界,其言易明也。细小若钉针,巨大若轮舶,莫不成乎钢铁,是犹菽粟水火,不可一日或缺者也。

    如今我校程诺教授,协团队之力,将钢铁技术吸收转化为彻底国货,其作用之大,实操民族实业无上之荣光……”

    而今晚的研究会还只是个开始,等到次日凌晨,关于求新机器厂的事情彻底传遍了整个京城的大街小巷。

    原本定好版面印刷完毕的报刊,虽然不能再版,但也通过“号外”的方式来临时增发。

    《东方杂志》:“二十世纪实为钢铁世界,一国之贫富强弱,全视用铁之多少为标准。今北大一程姓教授在求新机器厂成功炼制优质钢材,长我国之实业,促民族工业之成长,实乃壮举……”

    《益世报》:“自十八世纪后,工业之动机改良,商业之组织变迁,一国实业之盛衰,全系于煤铁之消长,故识者辄冠以煤铁世界之名,以引世人之注意。现煤矿也虽黯淡,但在程诺教授的助力下,钢铁之路已有曙光在前……”

    《新青年》:“实业之中,若铁道、自来火等可以借外债办之,至于制铁实业,万不能借外债办之,万幸求新机器厂已然成功,一个制铁厂成立,其他第二、第三之制铁厂一定继续开办,及第二、第三之制铁厂成立,假日时日,我国实业振兴,而这有赖于程教授……”

    《时务报》:“发达民族实业,必自修铁路始,欲修铁路,必自设钢铁厂始,富国富民,在此一举。拟请工商界联合教育界,筹集巨款在支持求新机器厂,制造钢轨铁材,以备将来修筑各省铁道之用,并以开发我华夏地大物博之资源……”

    一时之间,各大报刊对此均进行了正面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