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调虎离山

    第一百九十五章:调虎离山 (第1/3页)

    崇祯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保宁府、梓潼县。

    梓潼,在保宁府的西南部。

    要想从保宁府进入成都府必须要经过的便是梓潼县。

    梓潼县南官道之上,轰然不绝的震响声回荡在城郊的原野之上,那是军卒和战马在快速行进之时发出声响。

    从汉中府沔县到保宁府的西南部梓潼县境内,需要翻过七盘、朝天两座山关。

    一路上山高路窄,崎岖难行,道路曲折有近千里之地,就算是日行百里也需要八九日的时间才能抵达。

    骑兵日行百里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步兵来说,尤其是携带辎重较多的步兵来说,这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但是眼下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告急,曹文诏下令轻兵简行,抛弃了大量的辎重,但还是足足花费了近二十多天的时间,才抵达了梓潼县。

    山道行进的艰辛程度远远大于平路,山路险峻的地带就算是轻装简行,一天也只能行进三四十余里。

    梓潼县的南门此时已经是被打开,一车一车的军粮正被民夫运送而出。

    这一路上的所有的粮食都是就近从各县之中运输而来。

    旱灾现在还没有波及到四川,四川各县粮食还算充足,而且各地官员也收到了命令要求尽力配合进剿军队。

    但是现在粮食也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危机。

    梓潼县南、一处临时搭建起来的木棚之下。

    曹文诏紧蹙着眉头,正审视着放在身前桌面之上的舆图。

    在桌面之上,除去镇石之外,还放置着一件装饰的颇为华丽的千里镜。

    这副千里镜自然是陈望送给曹文诏的。

    陈望一共买了五件千里镜,都是单筒的望远镜。

    其中三件是大型的千里镜,制作出来主要是海上瞭望使用,观察的距离较远,长度也较长,需要架设使用,或则是架在人的肩膀之上。

    另外两件则是小型的望远镜,观察的距离较近,但是胜在方便快捷。

    大型的千里镜,陈望自己留了一件,另外两件,一件送给了洪承畴,另外一件送给了孙传庭。

    曹文诏领兵作战往往身先士卒,很少站在望台之上或则是坐镇中军。

    所以陈望给曹文诏送的便携的小型千里镜。

    陈望和曹鼎蛟两人一左一右站在曹文诏的身侧,其余的卫士则是环卫于木棚的四周。

    绵州在十数日之前就已经是被李自成所攻破,早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哪里还能供给什么粮食。

    准确来说如今大半个成都府都已经陷入了战火之中。

    李自成如今麾下的人数已经膨胀到十五万人,四川的局势实际上已经彻底失控。

    闯贼占据了绵州以东的魏城,环山结营,连营三十里,彻底堵死了进入成都府的道路。

    洪承畴带领的部队才刚到文县,还没有进入四川省内。

    侯良柱和曹变蛟兵微将寡,想要突破绵州,但终究是有心无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也没有办法凭借着四千余人击败驻守绵州的十余万闯军。

    陈望站在曹文诏的身侧,他的目光也一直停留在桌面的舆图之上。

    李自成不是经由七盘关进入的四川,而是从文县进入。

    眼下的局势已经是彻底的失控,完全脱离了原本的进程,历史正在变得面目全非。

    侯良柱并没有死,七盘关也并没有失守,但是如今的情势却是更加的糟糕。

    陈望很肯定自己没有记错和记漏,原本的时空之中,李自成并没有在绵州设过防。

    李自成的动向已经是不可预料,一切都已经脱离了原本的进程……

    就在十一月二十五日之时,也就是两天之前,李自成已经领兵抵达成都北郊……

    ……

    文县,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

    位于陕西省与四川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

    提起文县,感到陌生的人可能会有很多。

    但是提起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应该会有很多人清楚。

    在千年之前,三足鼎立之时,这里叫做“阴平”。

    魏将邓艾正是从此一路南下,走过了数百里险要道路,一路直达江油关。

    蜀汉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心胆俱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