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困局

    第三百七十四章:困局 (第1/3页)

    入夜,沛县明军大营,中军帐内,灯火昏暗。

    孙传庭背负着双手,站在舆图的前方,他的神色阴沉,眉宇间尽是愁容。

    帐中灯火通明,掌灯的侍从在重新添加了灯油,修建了灯芯,而后安静的退出了帐中。

    帐帘落下,孙传庭的眼神也随之向着舆图的下方落去。

    目光落定处,正是南直隶凤阳府的位置。

    陈望站在孙传庭左手的近侧,目光下沉,也同样是看着身前不远处悬挂着的舆图。

    「依据总理此前所说,万贼军在徐州内里安插着一支规模超过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周边地势开阔,极利骑兵行动。」

    陈望上前了些许,指着舆图上的徐州,回答着之前孙传庭提出的问题。

    宿州之战后,李岩统领万民军南下兵围凤阳,革左五营作为策应自南向北,两军已是在凤阳城下完成了会师。

    合兵共计六十万,凤阳回报,叛军连营上百里,沿河漫野举目望去皆是叛军营垒军帐,浩浩荡荡一望无际,好似汪洋大海一般浩瀚无边。

    「留在徐州牵制的兵马,起码也要在一万三千人上下,其中骑兵起码需要三千人,可以勉强保障后援不出太多的差错。」

    孙传庭之前提出的想法,是绕过重镇徐州,驰援凤阳的明军,进军宿州,解除凤阳之围。

    但是绕过徐州谈何容易,徐州地处战略要冲,现在被万民军占领,守卫着万民军在北面的门户。

    不同于七十二营流寇,万民军在李岩的统领之下,接连攻破了大量的州县,击败了多镇的官兵,因此获取了大量的武备和辎重。

    很多被万民军击溃的军将投降,大量的军兵加入了万民军的队伍之中。

    李岩在河南、南直隶一路招兵买马,广收良才,正在逐渐从流寇变成坐寇。

    现在李岩所做的一切努力,所进行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在为割据一方而做努力。

    这并不难猜,陈望总领一镇的时日并不算短,他能够看出来李岩的目的。

    「若是不攻克徐州,我军的粮草辎重都不安全,与敌军作战也需要时刻警惕后方可能袭来的敌人。」

    城池有四面,要想围住一座城池,起码需要十数万的大军,而眼下所有的援剿兵马合计都没有十万人,自然是不可能全部围住。

    「在徐州留下这么多的兵马,在正面作战,我军能用的总兵力将会只有三万七千人。」

    「叛军势大,我军势孤,正是需要全力以赴之时。」

    孙传庭的注意力仍旧聚焦在舆图之上,他轻叹了一声,已经是明白陈望的意思。

    陈望看了一眼孙传庭,面做为难之色说道。

    「总理麾下大半都是新降的部众,归德府内,末将麾下如今统管的河南兵马虽然经历战阵,但是武备稀疏,时日尚短……」

    进帐已经有一些时间,从孙传庭的口中,陈望也已经是弄清楚了为什么沛县明军的规模能够超过三万。

    大名府受灾严重,根本无力赈济地方,这才使得民怨沸腾因此激起民变。

    孙传庭借用卢象升的名义招降了大名府的起义军后,如何安置这些投降后的起义军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安置这么多的人口,必然要耗费大量的钱粮。

    若是地方有钱有粮,那么地方上也不可能激起民变。

    民变的缘由,就是地方没钱没粮,百姓走投无路,饥肠辘辘,难以生存下去。

    所以在之后,孙传庭上书朝廷,认为可以从这些归降的起义军中挑选青壮健勇,填补到保定镇内作为营兵。

    眼下时局动荡,宿州之

    败后,朝廷的兵马不足,这些归降的起义军基本都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正好可以一用。

    这些原本的起义军成为营兵之后,便不需要地方再出钱养活。

    保定镇内还有不少的军饷,这些都是为援剿准备的专项军饷,也算是减轻了地方的负担。

    朝廷那边很快也做出了回复,孙传庭的上书的办法全都被采用。

    于是孙传庭从归降的起义军队伍之中,挑选了一万六千多人,编为六营。

    现在整个沛县,共有军队三万一千余人。

    这三万一千多名新旧参杂,降丁近半的军队,就已经是孙传庭麾下所有的军队了。

    历史上,明朝关内局势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