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第一百三十七章 (第2/3页)

    颇为和乐。

    夜里,乌玛禄点烛,摒退了左右,才在纸上落下几个字。很快,她又揉成一团,用火烧了,丢进了花瓶里。

    深宫十五载,她落笔尽是繁体。

    她看着纸张在火里燃烧,成了灰烬。

    她没了兴致,让琉璃收了东西。

    天气转热后,内务府送来了冰盆消暑,万琉哈柳烟也跟着孩子们一块儿来。

    万琉哈柳烟用了两口酸梅汤,开了话头:“还是姐姐这儿好。”

    她又道:“我盘算着,赶着这两天凉快,再去见见十二。天热了,就不出门了。”

    乌玛禄颔首道:“你说得也是。”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乌玛禄给长生喂了两口酸梅汤,不叫她多吃。

    夜里,乌玛禄清醒到天亮,到天亮了才睡了会儿。

    五月,康熙得知军情急报,急报里写道,噶尔丹将借兵罗刹国。

    他立即传谕在京中的罗刹国使臣吉里古里、伊法尼齐:“噶尔丹迫于内乱,食尽无归,内向行劫,今仍扬言会汝兵同侵喀尔喀,喀尔喀已归顺本朝,倘误信其言,是负信誓而开兵端也。”

    然而,国家之间只有利益。

    罗刹国国内虽然前两年才经历过一场政变,然而好不易掌控朝政的彼得大帝野心勃勃,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奈何之前的战争中,他那位同样野心勃勃的摄政王姐姐索菲亚公主,并没有从清廷讨得任何好处。

    虽然盟约早定。

    但盟约这种东西,不就是用来撕毁的吗?

    罗刹国内大臣与彼得大帝早已达成共识,一旦噶尔丹在与清廷的战争中略占上风,他们就会撕毁盟约,挥军南下,分一杯羹。

    对于康熙的谕旨,他们压根儿不以为然。

    他们在公元1674至1683年间,即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间,早就互相勾结。

    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商讨,订立军事同盟和求得沙俄给予军队和枪炮的援助。

    而噶尔丹出兵喀尔喀蒙古时,正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率领蒙古军民抗击罗刹国军队,并包围了罗刹军队于色楞格斯城堡内的关键时刻。

    结果由于噶尔丹从西面向喀尔喀部发动进攻,使其腹背受敌,迫使土谢图汗只得撤退包围罗刹国的军队。

    如此一来,康熙说什么都没用。

    天大地大,也大不过利益去。

    康熙是一位合格的帝王,自然不会把国家大事寄托于所谓的情分上。

    他一面让裕亲王福全统御战事,准备打仗。一面斥责噶尔丹与罗刹国不顾体统,做出这些事来。

    他所料不差,不管是噶尔丹,或是罗刹国内,对此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噶尔丹当年六月,率军两万,以追击喀尔喀蒙古为名,大举南犯,深入漠南蒙古乌珠穆沁一带。俘掠人口,抢劫牲畜。

    面对康熙的警告。

    噶尔丹素来是个狷狂高傲的人,他只觉得可笑至极,他大笑着让使臣回复康熙:“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使臣战战兢兢的说完话,康熙大笑着让人把他拖出去,囚于天牢。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不斩归不斩,折腾一个人的方式多了去了。

    他看向诸臣。

    众臣叩拜,各个称罪:“臣等有罪。”

    历来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他们的君主被如此欺辱,对臣子来说,岂不是天大的罪过。

    诸臣叩首,涕泪不止。

    董鄂费扬古请令:“奴才请战。”

    “臣请战。”

    “臣等请战。”

    ……

    此乃民意。

    康熙早已做好准备,此时也自然答应。

    “允。”

    余下诸事,退朝之后,康熙叫来了内政大臣,商讨机要。

    如今他的孩子们年岁已大,自然是叫老大与老四几人同在一处旁听,对他们以后,自是有好处的。

    此次商讨的,自然是对噶尔丹作战的具体事宜。

    军队,战略。

    打仗非把此二者研究透不可。

    康熙喜读书,兵法之书自也是没少看。

    在诸大臣几番商议后,旦晓天明之时,康熙下了决定,他决意分兵两路出击,成夹角包围之式。

    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