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第一百八十五章 (第1/3页)

    胤祺自言自语道:“我倒有些羡慕七弟了,他额娘只他一个。”

    两人同时叹气,举杯对饮。

    京中局势一日焦躁过一日,几乎所有在局人都感觉到了,那种不明原因的焦躁,却又说不出来。

    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康熙日复一日的冷漠的看着胤禩结朋营党,他什么都没做。

    他在等一个合适的,叫人挑不出错的时机再出手。

    十一月,胤祉等人编书完成,向康熙奏陈。

    康熙命其继续编书,让他将律吕、历法、算法三者合为一书。

    后命名为《律历渊源》。

    他要让胤祉腾不出手来掺和这些事。

    别以为他不知道,胤祉因为编书一事,不少文官附庸在其身侧。

    附庸就附庸,别来打储君之位的主意。

    胤祉领命去办。

    此后,胤祉一直在做编书之事。

    他本就是性子孤僻之人,又喜爱读书。如今这些事儿,正合他的心意,让他不至于逃出了是非圈。

    胤祉内心松了一口气。

    很快,康熙等的那个合适的时机就到了。

    同月,康熙前往热河巡视,携众皇子同行,点了八贝勒胤禩随行。

    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

    康熙有时会抛下巡幸队伍,自己先行到他处察看。

    此举,康熙惯有之。

    当年南巡,康熙不止一次的做过此事,那时还抛下了随行的太后,自己察看河堤工程。等察看完了,再于某地相聚。

    众人并不觉有异。

    期间快至十一月二十日,胤禩再不离开,便赶不上良妃忌日。

    要知,这可是他额娘去世三周年祭日。

    可若要回,康熙还未回来。他未能禀明,不告而别,也为不孝。

    要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没有循守后辈的职责,是最大的不孝。

    这事儿,怎么做,都横竖不对。

    他不去,便是不孝之子;他去了,对皇父难以交代。

    胤禩在营帐中,心如火烤。

    他暗恼自己不曾顾虑周全,竟不曾想到此事,以至于现在左右为难。

    他当时想的是,快到忌日,再向皇父辞行,既尽了对皇父的孝心,也顾全了额娘。

    哪知落得个如今的结局。

    几番犹豫过后,胤禩派身边亲信太监去往康熙身边传信。

    他回京途中,又写信给胤禟,让胤禟准备两只海东青,到时送于皇父,以作赔罪。

    良妃陵墓前,胤禩拜祭,他用帕子为墓碑擦去尘埃。

    左右早已摒退。

    他轻声道:“额娘,我一定要坐上那个位置,让您荣宠。”

    “皇父可以,那我也可以。”

    他不再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皇父当年也面临和自己一样的困境。

    可是,皇父能够成为千古一帝,为什么他不可以?

    他的野心和欲望,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便逐渐野蛮生长;在太子第二次被废时,达到顶峰。

    都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可他读过书,又不是蠢货。

    那群蠢物说什么立嫡立长,可翻开史书瞧瞧,数百个皇帝,有几个为嫡为长的。

    瞧瞧神武门之变,靖难之役。

    无非成王败寇。

    庶出?什么庶出?

    他成了皇帝,他的额娘便会被抬为皇后,他就是中宫嫡出。

    只要他赢了,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

    这天底下,没有比这更硬的道理了。

    他神情温和道:“额娘,你等着我。”

    他回京后,见了胤禟花了大价钱令人准备好的海东青,派人快马加鞭的送去。

    他举杯敬胤禟:“辛苦你了,以后有了好的,亏不了你。”

    胤禟笑道:“你我兄弟,不说这样的话。”

    另一边,那亲信太监向康熙行完礼后,说到:“贝勒爷回京祭拜良主子,到时候在京郊汤泉处,等皇上一同回京。”

    康熙冷笑道:“他眼中还有没有我这个皇父,竟派个太监来传信,是欲羞辱我吗!”

    “拖下去,杖毙。”

    传信太监被人拖下去,嘴里塞着布条,活活打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