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八十一 我不想折腾了

    五百八十一 我不想折腾了 (第2/3页)

,别说了,就这样吧,你们自求多福。”

    这一次,董重不打算再抛头露面去做点什么了,这对他来说风险太大,而收益——除非刘备死了,否则他根本看不到收益。

    无奈之下的桓典和张喜没有任何办法,他们意识到刘备不仅在军事上,连在政治上的优势都已经大的让他们难以对抗。

    所以桓典等人就非常无奈,然后就是憎恨。

    不是憎恨刘备,而是憎恨杨氏,憎恨杨彪。

    此前他们已经通过种种渠道得知了杨彪对刘备态度的软化,对于这个间接害死他父亲的人居然如此软弱,他们都觉得杨彪根本不配继承他父亲的位置,根本不配做今文学派的领袖。

    如果杨彪愿意奋起,那么以杨氏三世三公积累下来的门生故吏的力量,多少还能在朝堂上和刘备展开一轮博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虚弱无力。

    最后实在没办法,张喜被迫和桓典商议起了终极手段。

    童谣。

    童谣的内容也非常简单。

    刘备要造反、篡位。

    没有理由,没有任何事情的起因、经过,但是就是那么一回事,就是刘备要造反、篡位。

    他们偷偷编撰好了简单易懂的童谣,然后派人到街上拿着饴糖诱骗不懂事的小孩子学着背,然后让他们到大街小巷上去传唱。

    四月份,刘备率军从幽州凯旋的时候,这则关于刘备要造反篡位的童谣流传了起来,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也引起了大小官员们的注意。

    各方势力因为这则童谣再起波澜。

    今文学派借助童谣掀起的舆论风波,在朝堂上大规模议论此事,并且希望朝廷做出决策,限制刘备的兵权,以免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桓典在朝会上堂而皇之的声称这是为了刘备着想,他说自己不相信刘备会造反,他认为刘备是忠臣,但是一来刘备姓刘,二来刘备掌握着太多军队,权力太大,很难不受人关注。

    就算是为了保全他的名声、威望,桓典也建议朝廷削减刘备的权力,以免刘备这样的忠良受到外人的污蔑和怀疑。

    “大将军世之忠良,奈何人心不古,对忠良的议论太过于苛责,虽然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世上总是庸人多,智者少,为了维护大将军的声望,臣斗胆建议朝廷做出行动,避免忠良受到不该有的怀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