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七十二 挂钩战术

    六百七十二 挂钩战术 (第2/3页)

下不断收拢蜀锦产业的权限。

    在荀攸出任益州刺史之时,益州的蜀锦产业和蜀锦生产等事务被官方彻底掌控,直接受益州刺史府的管理。

    根据刘备的指令,荀攸将原先汉政府设置的锦官扩编为蜀锦局,全面管理蜀锦从种植桑树到成品出售的一系列过程,一整个产业链都在官府蜀锦局的控制之下,禁止私人介入。

    益州刺史府由此把控了蜀锦生产的方方面面。

    根据刘备的要求,在蜀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荀攸都引入了凉州工场的管理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整合了蜀锦产业。

    然后,在建安三年下半年,全面控制蜀锦生产的荀攸对外宣布,今后购买蜀锦只能用将军钱。

    除了将军钱购买以外,不能用其他任何一种方式购买蜀锦,如果没有将军钱,可以去官府办设的换钱所兑换将军钱,然后再去蜀锦局购买蜀锦。

    甚至于黄金和白银都不会被直接收用,一定要拿到换钱所兑换将军钱,否则,概不出售,谁来买都不好使。

    啥?

    你有后台有关系?

    你知道我的后台是谁吗?

    大将军刘玄德!

    跟我比后台?!

    你有几万人的军队?

    相较于食盐来说,蜀锦的确不是什么必需品,没有也不会死。

    但是蜀锦是门面,是面子,是上流社会彰显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是人家装逼的硬需求,大宗货物交易的时候还可以直接当钱用,甚至关系到祭祀之类的事情。

    简单一句,蜀锦比钱值钱。

    蜀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奢侈品,没有就没有,不要紧。

    但是蜀锦本来就不是面对普通人生产的产品,普通人从来不是它的目标客户群体,它根本不在乎普通人的看法。

    它只针对有钱的官僚权贵们,也仅仅只为他们服务。

    正是因为汉帝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消费共识构建起了蜀锦的“品牌溢价”,诸葛亮才会规定只能用蜀汉大钱购买蜀锦,才能凭借蜀锦构建起蜀汉的财政体系,稳住蜀汉大钱的币值,从而达到输出通胀、割曹魏和孙吴韭菜的目的。

    曹魏和孙吴的有识之士也知道诸葛亮在用蜀锦割大家的韭菜,曹丕做皇帝以后还亲自写文章让大家不要购买蜀锦,不要资敌,但是有用吗?

    没有。

    伱不让我们买蜀锦用蜀锦,就等于不让我们吃盐。

    让这个国家的上流社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