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零三 改革进入深水区

    七百零三 改革进入深水区 (第2/3页)

 原因很简单,凉州最早执行了集体农庄政策和全面扫盲政策,以及对凉州学子的餐饮补贴和生活补贴,刘备专门从贩盐的钱里面拿出来一部分补贴到州学,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一些补助,且规定了就算是农家子弟也能入学。

    他在凉州州学之外专门设了一个州学预备学校,专门招收农家子弟里年龄比较小的、更早接受完扫盲教育的孩子进入学习一些基础课程,等他们掌握基础学识之后,再让他们通过州学的入学考试,从而进入州学。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凉州的社会上层势力被刘备连消带打消灭了很多,士人数量又是全大汉最稀少的,基本上第二批入学学子入学之后,整个凉州还存在的士人、豪强之家的子弟就全面入学了。

    士人豪强之家的子弟已经几乎全面入学,他们的数量太少,来不及产出那么多的子弟,而凉州州学每年入学的学生人数还是一样的多。

    那么他们都是哪里来的?

    很显然,另有来源。

    从建安元年第三批学子入学开始,凉州州学里学生的出身中,农家子弟就占据了绝对多数,而从建安二年第四批学子入学开始,凉州州学内入学学子的出身就都是农家子弟了。

    没办法,士人豪强的子弟都没了,一扫而空了,凉州州学只有一个生源了。

    也就是说建安四年那一批毕业出来、被刘备安排到各

    地担任集体农庄代表和县府基层小吏的凉州州学毕业生们,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农家子弟,出身和之前的那几批学生完全不同。

    而未来建安五年毕业的那一批学生再出来,就没有士人豪强子弟的出身了,全是集体农庄出身的农家子弟。

    对于这个事情,在凉州内部没什么波澜,因为现实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农家子弟入学,教学设施完善的凉州州学就没有生源了。

    而且以刘备这个阀阅之主的身份,他想招收谁当学生,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轮不到其他人指手画脚,他有这个资格和权利,所以外部也没什么干涉的声音。

    刘备对凉州的掌控是干脆彻底的,他人习惯性的不对凉州发表什么意见,哪怕刘备已经公开辞去了凉州牧的职位。

    凉州州学对农家子弟的教育可以算是划时代的一件事情,因为在此之前,农家子弟几乎不存在接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