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七十五 《嘉德通义》与一个时代

    七百七十五 《嘉德通义》与一个时代 (第2/3页)

治国指导思想。

    除了这种大政方针的指导思想之外,刘备还对一些比较具体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亲自指导、乾纲独断。

    比如刘备下令,要移风易俗,把不好的风俗给去掉,拿出来的典型就是结婚时的风俗和丧葬时的风俗。

    汉代婚姻风俗从汉宣帝开始讲究大操大办,办的越奢华越好,越多人参与越好。

    哪怕没钱了借钱办都要办的热热闹闹,否则就是没面子的事情。

    为此,不管是平民还是豪富之家,往往都会为办一场婚礼而伤筋动骨。

    另外,在丧葬习俗上,汉代也讲究厚葬,恨不得送葬的时候把全部家产都给埋到地下,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的孝。

    就算办一场丧礼之后活着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了,也不能不让死去的家人带着丰厚的丧葬品入土。

    一个结婚,一个丧葬,两者都要耗费掉一个正常家庭大量的财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控制民间财富的增长,从汉宣帝开始的这一系列的神奇操作,可以说让老百姓吃够了苦头。

    刘备的本家就是如此。

    祖父和父亲的接连去世,几乎把他家全部的家产都给送到了地底下,使得他家从一个中产官宦家庭一落千丈,变成一个织席贩履的家庭。

    汉代的厚葬传统便是如此恐怖。

    而这种风俗存在的意义就如同统治术所说的,所为的,是为了让统治者的统治更加稳固,更加长久。

    除此之外,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于是刘备下令,令各地方官员对地方民众多加宣传,且硬性规定,结婚不必大操大办宴请双方亲友即可,丧葬也不必大操大办,让后人因为丧葬而饿肚子,绝不是已死之人的心愿。

    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的事情,想要让人们遵守已经习惯的规定,那么对地方上的冲击应该是很大的。

    甚至会涉及到孝这个根本,刘备目前还没有对这个根本发起挑战的想法,于是他走了一条折中的路子。

    对风俗进行等级限制。

    普通百姓家庭只能用最低等级的规定举办婚礼和葬礼,低调办理,除亲友之外,旁人不准参加。

    一般地主豪强家庭则允许用中下等的等级举办婚礼和葬礼,适当操办,除亲友之外,乡人可以参加。

    更有钱的地方性豪强大族出身的家庭和小吏家庭则可以用中上等级的规定来操办婚礼和葬礼,好好操办,除亲友外,县人可以参加。

    官员家庭不受限制,完全可以大操大办,婚礼和丧葬之礼怎么奢华怎么热闹怎么来,爱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大操大办随你愿意。

    只要你有钱,你哪怕把雒阳城的街道都给包下来,也随伱乐意。

    为了细致规定,刘备深入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之中,对四个等级的身份界定标准还有婚礼、丧礼的办理流程与内容,乃至于耗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避免有人从中钻空子。

    这当然也是《嘉德通义》的前一版本《白虎通义》的基本精神。

    《白虎通义》里也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比如要和五十岁的妾室同房的频率之类的……

    他们可以细致,那我也可以细致。

    其实除了婚姻和丧葬的耗费问题之外,刘备最想做的还是将守孝风俗给改掉。

    守孝这个事情实在是有点好笑,父母生前不尽孝,死后回家对着空气使劲儿三年,除了表演给其他人看,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群体性的道德绑架,乃至于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强制要求,正是汉代最大的弊政之一,刘备对此深恶痛绝。

    只不过现在还不是对着【以孝治天下】这个规则开炮的时候,所以刘备多少还是收敛了一些。

    尽管如此,在他的努力之下,汉帝国的治国指导思想也已经远远偏离了儒家思想的方向,儒家思想的地位从此时此刻起,已经从汉帝国的官方层面开始被改变了。

    《嘉德通义》既然要这样编写,那么郑玄感觉教育层面也需要进行同步革新了。

    反正他也是学部尚书,也是主管教育这一块的,刘备对教育有多重视他是清楚的,所以他觉得这个问题刘备一定设想过。

    “那是自然,既然大汉不再以儒术治国,那么教育层面自然是要做一些变更的,这个一直都在进行,农学,天文地理之类的,太学和各大学府内也在传授。

    至于接下来,我们应该就法学、墨学和纵横学方面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