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九十六 人头滚滚

    七百九十六 人头滚滚 (第2/3页)

风险还在,所以他们要求展开新一轮的搜查,严格杜绝盔甲一类的违禁品在民间的私藏,如有发现,以谋反论处。

    不过核心利益的损失显然不是一两场战斗就能够威慑的,广汉郡的战斗刚结束,那边巴郡又爆发了三个地方的叛乱。

    这三场叛乱分别发生在临江县、垫江县和安汉县,三处各有官吏因为不满而纠集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联合起来组织人手反抗朝廷的度田令,未必是要造反,核心诉求往往是朝廷放弃度田。

    但是在朝廷看来,在刘备看来,这不就是造反吗?

    干他没商量!

    三处叛乱发生之后,刘晟那边也快速得到了消息,得知三处叛乱规模不一,安汉县最小,只有两千多人的规模,临江县的规模最大,反抗者有上万人。

    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不一,但是最大的原因一定是限奴令执行的不彻底,这一点刘晟和刘备都能想到。

    上一轮限奴令可以说是把汉帝国的奴隶人口给腰斩了,但是算下来,汉帝国的奴隶人口还是有好几百万,高门大族肯定占了很多,但是要说地方上的那些不算高门大户的官员、豪强户口都是干净的,那也不尽然。

    肯定是各处都有水分,私下里用各种方式或明或暗的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的奴隶人口继续为他们服务,但凡有点官面上关系的家族,都是这么干的。

    所以有些郡县执行的比较干净,于是这一次的反抗力度就小多了,比如广汉郡,整体只发生了一次叛乱,被轻易平定。

    而巴郡则不然,执行的不够干净,执行方面肯定是多有水分,于是这一波就给他们爆发出了实际力量了。

    临江县上万人的叛乱规模很大,声势浩大,叛军首领是原临江县县吏徐怀,他纠集临江县多个县吏,以及本地的一些对度田令感到恐慌的豪强大户,大家一起起兵反抗度田令。

    临江县令马强也是凉州州学出身的二期学生,履职两年半,对地方建设多有建树,不过临江县地方势力庞大,平日里多亏临江甘氏家族力挺,他才能发号施令。

    此番叛军作乱,最开始向马强送去预警的也是甘氏,之后甘氏组织起两千多人的兵力赶在叛军之前驰援了县城,马强得到甘氏的支援,幸运地保住了县城,和叛军展开对峙。

    之后叛军连续六天攻城,马强顶盔贯甲,亲自上城指挥士兵进行抵抗。

    而西蜀军区的汉军也没有傻愣着,没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优良传统”,得知临江县叛军势力庞大的消息之后,刘晟派遣副将张任率领两个营的军队驰援临江县。

    张任在刘备身边做了一段时间的大将军掾属之后,很快就被刘备下放到军队里历练,这些年摸爬滚打,立下不少功劳,职位不断提升,终于在刘备登基之后被提拔为刘晟的副手。

    刘晟目前还要坐镇汉军大本营,就让张任代替他出征,而张任也不是个简单人物,接到任务之后,不慌不忙,顺着水道一路向东,在进攻临江县叛军之前,顺手灭了水道途径的垫江县叛军。

    垫江县叛军也是实力不行,几千乌合之众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连先期驰援的一千名巴郡郡国兵都奈何不了,一千郡国兵就把他们拖住了,使得他们寸步难行。

    等张任带着汉军精锐抵达垫江县附近的时候,一个营一次冲击就把他们给灭了,张任顺便在这里展开了清算,前后一天半的功夫,垫江县的反叛势力就被连根拔起。

    一票人被张任摁着脑袋在河边给砍了脑袋,然后把尸体推入水中喂鱼,把威慑和强硬的姿态做得很足,县中大大小小的家族都被要求围观,一个个的汗如雨下,显然是被震慑住了。

    解决掉垫江县的叛军之后,这支郡国兵北上安汉县,张任继续带兵顺着水道向东,抵达临江县花了十几天的功夫,沿途顺手灭掉了一些不长眼的趁势作乱的匪类。

    而在张任赶路的这段时间里,临江县叛军愣是没有前进一步,没能对临江县城造成实质性威胁,面对不到三千的守军,他们一万多人愣是没能做出什么成绩。

    其实这不正常,因为临江县守军也不是什么精锐,性质上和叛军其实差不多,叛军是乌合之众,临江县守军也没能好到什么地方,主要是叛军内部分歧太大。

    有人觉得应该拿下县城,有人觉得应该趁势扩张势力范围,到更多的县城去打秋风,获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