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一十一 爆破旧宗室

    八百一十一 爆破旧宗室 (第2/3页)

对他留下的这一切进行一个更改。

    他不想让太多的皇族子弟在中原膏腴之地躺着吸血、啃老本,在他的设想中,皇族子弟应该去最危险的地方开疆拓土,如果皇族子弟都不能带头行动,如何带动天下人去危险的地方开拓疆土,争夺生存空间呢?

    当年周人之所以能推动中原大开发,也是因为大量宗族子弟和功臣一起奔赴前往,有宗族子弟起到带头作用,其他人才不好说什么。

    周人能做到的事情刘备觉得自己也能做到,尽管需要耗费一定的心力,但是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所以,在调查宗王、控制宗族的同时,刘备也下令,把目前大汉的所有封国全部除国,全部改为郡级建制,原有的国相全部就地转任郡守,大汉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再有封国和国相了。

    经过调查没有问题干干净净的第二帝国宗室会被安排到交州,罪行比较轻微的宗室会降级安排到交州去,罪行比较重的就会失去爵位,变成庶人而犯下谋逆罪行的就没得说,直接宰掉。

    除了刘协因为其特殊身份依旧在冀州做县侯,享受尊荣,其他刘姓近支宗室已经全部离开了河北、中原的膏腴之地。

    在度田令引发的战乱的最高峰,也就是贞观元年的七月份,这件事情在刘备的主导下得到了落实。

    当然了,不是所有宗王、宗室都老老实实认怂、认栽的,有些宗室知道自己有问题,所以在得知朝廷行动之后,直接宣布起兵对抗。

    比如任城王和彭城王,这两位就联手起兵,拉起了一支接近万人的队伍,说刘备篡权夺位,现在终于暴露真面目了,要谋害先帝亲眷,以此号召天下人反抗。

    鹰扬军中郎将曹仁当时正好解决了渤海郡的事情,返回中原驻地,在返回途中得知此事,直接带兵掉转路线南下平叛。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三日,曹仁领兵攻入任城国,在任城县附近挫败了任城王的队伍,很快攻克任城,拿下了任城王全族,押送雒阳。

    这家伙嗓门挺大,手上功夫却虚弱的很,三下五除二就被曹仁解决掉,连三天都没撑住,就全军崩溃了。

    彭城王稍微能撑一点,和曹仁在留县打了一仗,坚持了三天,被曹仁攻破了留县,接着被曹仁追击到了彭城,大军围城,极限施压。

    最后城内出现了临阵倒戈的军官,带着一支军队挟持了彭城王,迫使他打开城门,迎接汉军入城,于是彭城王也寄了。

    平叛时间是七天。

    前后十天,曹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这两个宗王的叛乱给平定了,顺带着消灭了一大波心怀不轨之人,安稳了任城国和彭城国的态势。

    至于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近支列侯家族发起的叛乱,也没什么人响应,或者之前就被大军连带着反对度田令的人一起消灭掉了。

    在度田令的大叛乱背景之下,这一波宗王和近支列侯的反抗潮流很快就被各地军队解决掉了,而出力最大的,还是中原军区的负责人,徐晃和他的部下们。

    只有豫州的几个宗王是中央军区的军队出手把他们拿下的。

    而为了争取这几个外出作战的名额,各支军队的将军们你争我抢,拍桌子砸板凳,最后还是荀攸介入,提出抓阄的方式来决断何人出击,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抓中的人欣喜若狂,没抓中的人懊恼的想死。

    但是没办法,愿赌服输,输人不输阵,总不能让人瞧不起自己的职业操守。

    战功有限而战士太多,有些时候也是一个甜蜜的烦恼。

    整个贞观元年的七月份,整个天下都不算安稳,各大军区都有叛乱发生,天下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状态,而到了八月份,这种热火朝天努力干、大家打成一片的状态就进入了末期。

    因为其中一方没力气了,打不下去了。

    刘备多年辛苦投入锻炼出来的三十万军队实在是太厉害了,正面对抗,天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