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七 同行二十一年

    八百五十七 同行二十一年 (第2/3页)

要兼济天下之心,我等十分敬佩,但是您也要知道,培养那么多人,他们掌握了学识之后,还会愿意继续从事农务吗?我这话说的可能不好听,但是,只有不会读写的人,才会安心一辈子守在一块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不是吗?”

    阎温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广泛的共鸣,很多官员都支持阎温的说法,认为他讲的很对。

    认了字,读了书,有了见识还会愿意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吗?

    如果他们都想做体面的职业,而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且不说有没有那么多体面的职业,单说以农为本的大汉国没有农民种地了,那又该怎么办?

    “没有人种粮食,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朝廷哪里来的税收能够建立学校,还要学子那么多补贴?这笔钱从哪里来?还能建立那么多学府,招收那么多学子吗?您就不考虑一下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吗?”

    郑玄面对这个问题,一点也没有慌神,却只是冷笑。

    “且不说耕田种地也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光是掌握那些伺候庄稼的学问就能让我这老朽耗尽心血,怎么,现在还想重走五经十四家法那一套?只是现在不是十四家法了,改成十四州学了,是吧?”

    郑玄冷冷的笑着,阎温则瞬间面色大变,立刻看向了端坐在上首面色不改的刘备,赶快出列向刘备告罪。

    “陛下明鉴!臣没有这样的想法!绝对没有!臣绝不支持十四家法之类的事情再次出现!”

    阎温和在场所有官员都明白,现任皇帝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甚至于他能够登基称帝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灭掉了十四家法的学术传承。

    在他面前谈十四家法……你这多少有点茅坑里面打灯笼了。

    所以阎温才光速认错,坚决断绝自己和这个事情的关联。

    刘备看了阎温一会儿,点了点头。

    “这是议事,不是论罪,没必要说的那么严重,郑部堂,你也不要把话说的那么严重。”

    郑玄弓身行礼。

    “唯。”

    这话说得轻飘飘的,但是阎温当时可是听出味儿来了——不要说的那么严重,意思不就是这东西很严重吗?

    稍有不慎,不单单是掉官帽子的事情!

    于是阎温再也没有在这场议事会议上谈相关的话题,而与会人等也嗅出了一些味道,知道皇帝本人可能非常赞同郑玄的一些想法。

    之后的会议上,郑玄也谈了一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过去,吾辈当中有一些人认为民智一开,人心不古,一定会有大量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以此为由,认为想要保住淳朴的民风,就不能开民智,这纯粹是胡言乱语,根本不足以采信。

    甚至于这些人不想开民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阎部堂方才所说的,担心没有人生产粮食,顺便还要担心有太多的人来争抢官职之类的,总之就是不想失去现在的地位,对吧?”

    郑玄当时颇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

    以超强的资历和与皇帝刘备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一群同僚贴脸开大,把一群官僚说的抬不起头,把阎温说得面红耳赤,看着郑玄的眼神甚至都冒出了火光。

    但他们当时就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郑玄在那边大开嘲讽,把某些人阴暗的见不得人的小心思全都揪了出来。

    若非刘备就坐在高堂之上镇这场子,估计议事堂当场就要上演一出第三帝国全武行。

    但最后,郑玄也就这件事情给出了客观一些的看法。

    “人一旦有了学识,自然会开眼望天下,自然会产生新的想法,一部分人会想方设法离开土地,这是理所当然的情况,我认为随着民智开启,教化深入,确实会有很多人离开土地,但这是正常的。

    一来,大汉的人口会不断增多,一些人离开,一些人填补上来,未必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这一点,可以让农部做跟踪调查,二来,到底是什么人就如此傲慢地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学识?”

    郑玄说着又把目光投向了阎温,阎温气得要死但是感觉到刘备的目光之后,依然不敢说什么,只能暗暗捏着拳头,低下了头。

    整个朝堂的氛围都显得有些奇怪。

    “从开荒到排水到翻土到育苗,再到日常的耕种、浇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