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郑国修堤,利义皆图

    第六百三十六章:郑国修堤,利义皆图 (第1/3页)

    水攻大梁的确是妙计,三个月的旱灾在秦国境内造成的破坏并不大,这场旱灾在秦国的救灾措施下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使民众人心惶惶,但却并未对秦国的府库造成太过严重的消耗。

    但也有人担心,大河距大梁城近百里,决口岂有那般容易,得多少民力可成?期间若遇大雨大风耽延时日,只怕也得岁余时光,如此人力物力不逊于长平大战,秦国经得起么?

    作为专业人士,郑国在带着弟子们观察过大梁附近的水网以及地形后,得出了结论,秦国绝对支撑得起这样的工程的。

    “若欲水攻,决河不难。”

    郑国话音落下,几名弟子将一幅装在板车上的立板羊皮地图推了上来,郑国举起探水铁尺点在地图上:“诸位且看,大河东去,鸿沟南下经大梁城外,距离之近,形同大梁护城河也。”

    “故而若是要引水灌城,水口不在大河,而在鸿沟。”

    “但有一点,鸿沟水量不足大,即便魏国为了应对旱灾而在鸿沟蓄水,却也还不够,须从接近大河的上端开口补水,方能成其势。昔日武信君所言荥口决水,便是此意。”

    作为当今天下最擅长水工之人,郑国在水工方面的言论有着绝对的权威,只是不少人还是有些疑虑。

    “上将军,我王曾颁布‘义兵制’,若是引水灌城,大梁城内军民恐怕都要变作江中鱼虾,恐怕会失了魏人之心,不仅道义不存,日后为了恢复此地民生,将要投入的钱粮恐怕难以想象,如此义利两失,恐怕不妥。”

    帅才!

    王翦瞥了一眼似乎有些过于直言不讳的蒙恬,虽然面上不显,但心里却对蒙恬的评价不由上了一个档位,也忍不住感慨蒙家这连绵不绝的气运。

    不同于外人眼中,东乡王氏和外来的蒙氏之间对秦国第一将门名号的争夺,王翦并不在意这个,反倒是蒙恬能考虑到战场之外的事情,则是让他眼前一亮。

    帅才和将才之间的差别,不仅仅在于指挥能力上,不是说你能指挥的兵马超过了十万人,就有着帅才了,而是要考虑到种种政治因素。

    比如战后治理问题,君王的信任问题,大军后勤给庙堂带来的压力等等,综合考量种种因素的,才能被称作真正的帅才。

    他之所以屡屡对王贲表露出不满,甚至父子二人公开发生争执,也不外乎有这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